甬是哪里的简称(沈潇潇︱甬钟何时响起来?)

甬是哪里的简称

甬钟何时响起来?
文︱沈潇潇       甬,不是一个常用字。在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里,甬只有两项释义:⑴甬江,在浙江,流过宁波。⑵宁波的别称。词条也少得可怜,只有:甬道,甬剧。
    所以,要说甬山在目前的民众中很有名,这恐怕还不是事实。要验证这一点很简单:你随机向身边的十个人各问这样两个问题:塔山在哪里?甬山在哪里?除了两者都答不上来的人以外,答对后者的大概会比前者少得多。
    其实,甬山和塔山是同一座山,位于奉化区江口街道,峙于剡江之北、奉化江之西。甬山是我们目前所已知的它最初的本名——据《宁波词典》说法,应该是在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就有了。塔山是它的俗称——因为后唐同光年间(923~926)明州御史童义任奉化县丞时在山上建了一塔(即今寿峰塔)而名。也就是说,甬山之名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而塔山之名至今也不过千余年。甬字并不常用,而塔却是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的,所以反而正名湮而俗名行了。
    正名湮,是湮灭了一段历史——这就是宁波为什么别称(或简称)甬的来历。历代宁波地方志称“甬江之称,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宁波词典》言宁波之简称甬“以甬江得名,甬江又以甬山沿称”。这应该已是定论。也就是说,就像甬江是宁波的母亲河一样,甬山也是宁波的母亲山!
寿峰塔
   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来了:既然是在宁波母亲山甬山上建塔,又为什么不叫甬山塔而叫寿峰塔?有人认为这一改名可能始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也就是说在塔建成的约80年后——那时奉化县将唐制19乡并为8乡,其中江口属长寿乡,以地名山,所以此山就名为寿峰了。并且寿峰又与奉化城南的瑞峰(南山)相对应,如此吉祥之意大概会让取名者洋洋得意的。殊不知,百姓们贪图直观叫甬山为塔山,已给这座宁波母亲山的脸上蒙上了一层尘埃,而好事者以一个乡的地名为这座宁波母亲山重新起名,无意中又使此山大大降格了。
    如今到了拂去这座宁波母亲山上的那层迷雾的时候了。这首先应该从隐俗名而扬正名开始,逐步使知道甬山的人多过知道塔山的人,至少也要让知道塔山的人同时知道塔山就是甬山。让更多的宁波人知道宁波简称甬的来历,知道位于甬江上游——奉化江西岸、剡江之北的甬山堪称宁波的母亲山。可喜的是,这已经由当地的有识之士付诸实施了。前不久去甬山,见山的入口处已赫然镌有“甬山胜景”四个大字,有许多游人在这四个大字前合影留念。为母亲山正名分,无异于向母亲献孝心和为历史正本清源。作此事者,功德无量。
“甬山胜景”
    那么,甬山又是因何为名的呢?多种地方文献历有二说:一说,该山峰峦像一口覆置着的硕大无朋的古钟,而古钟又酷肖汉字甬的造型,故名。二说,晋代玄学家、风水大师、文学大家郭璞(276~324)曾登临此山之巅,他放眼八极,指点山下的鄞奉平原,一时兴起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此山便因“气势甬甬”一语而被称为甬山。
    对此二说,我有不敢苟同之处。
    倒过来先说第二说,我以为此说不大可能成立。这不是说郭璞不大可能到过甬山——此君一生好游名山,而甬山在当时道教中已有不小名气,如自号为抱朴子的晋代著名道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284~364)曾在此炼丹。与葛洪同时代的郭璞到此一游并言“气势甬甬”之语、对当时还属会稽郡(郡治山阴,即今绍兴)管辖的这片平原发“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预言,均是可信的。并且事实证明,此君眼力确实不凡: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析越州(州治仍在山阴,但当时越州地域已大大小于原会稽郡范围)地另独立设置明州,州下设四县,奉化县为其一。奉化县治设距甬山之南仅数公里的龙津(今称县江)之西、锦溪之南之址(在今城里厢),明州州治设在甬山北麓的小溪(今海曙区鄞江镇)——这离他的预言不过400年左右;再过83年,到了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的州治迁至今宁波三江口附近(在今海曙区),东部沿海果真繁衍出一座设市通舶、商贸繁盛的泱泱州城,郭奇人“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预言果真兑现!我对以“气势甬甬”名甬山说的不敢苟同,理由不止一个,最明显的是时间先后不符,可以一票否决——因为宁波在公元前的周朝时已被称甬(据《宁波词典》),而郭大师所说“气势甬甬”已是公元后的东晋了。当然,这不是郭璞的不是,恐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甬山远眺
    再来说第一种说法。此说应该说并无大错,再说它也是公认度较高的一说。问题是错在细节,即“古钟又酷肖汉字甬的造型,故名”,这就好像是本来走着的路是对的,但一不小心就走上了歧路。其实,甬即是钟,或者说是钟的一员。周朝的钟分镈(镈钟)、甬(甬钟)、钮(钮钟)三种,为青铜礼乐器,形状大致如两片瓦合在一起的样子。甬因其上面有一柱(称甬把或甬柱)而区别于上有悬钮的钮钟,在形体上也区别于体型比较浑圆的镈钟。镈是龙头老大,甬是中坚主力,钮则是小弟老三了。甬在我国出土文物中已经发现多套,如著名的秦公钟,曾侯乙钟里面都有甬。所以,“该山峰峦像一口覆置着的硕大无朋的古钟,而古钟又酷肖汉字甬的造型,故名”,前半句说得不错,后半句则画蛇添足了。而由于后人出于盲目崇古,或因为无暇、无心去溯源,就一直以讹传讹。所以,甬山就是甬(甬钟)山,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兜一个“古钟又酷肖汉字甬的造型”这样一个自作聪明、却似是而非的圈子了。
战国青铜曾侯乙甬钟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迷失在“塔山”、“寿峰”的历史岔路上的。清朝邑人蒋翼清写有一诗《甬山高塔》,诗曰:“山头突兀,昂耸太空,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他的诗题是明白无误的《甬山高塔》。只是有这样历史感的人还是少了些。
    文章写到这里,又产生一个疑问。因为我注意到,对甬山建塔,《奉化补义志》有如此记载:后唐同光年间明州御史童义“于甬山将尽处筑塔,以便瞭望狼烟……”问题出在“于甬山将尽处筑塔”一句。现在所称的甬山东临甬临公路和奉化江,是四明山余脉由西向东伸向鄞奉平原的一个句号,“甬山将尽处”自然应该接近此山东边的山脚。而去过甬山的人都知道,甬山塔却几乎是筑在甬山的峰顶上的(说几乎是因为甬山的山顶是一个南北窄、东西长、略有点坡度的平台,塔就建在峰顶的白雀寺前),且峰顶在山之西侧,而不是东侧的“将尽处”。如此一来,不免生起一种疑惑:难道现在我们所说的甬山并不局限于现在俗称的塔山这一个山峰,而是包含着它西边连绵而来的几个峰峦,就像一组编钟一般,现在我们所称的甬山则是甬山最东边的一个峰峦?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历史上沿称的“甬山二十四景”,其区域就超出了今天我们所称甬山的区域。
甬山白雀寺
    那次登甬山,在白雀寺圆通殿前与住持仁杰法师邂逅,受邀至侧殿品尝铁观音茶,有一席谈。我不揣冒昧提议:甬山之上,或白雀寺内,当置一大甬钟,成为镇山镇寺之宝,以异于众山各寺。仁杰法师合掌称是,并允诺当为之努力。下得山来,还在遐想:来日果如法师所言,日久天长,闻听这悠长、有特殊意味的钟声,就会成为周遭鄞奉平原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那时,每当甬山之甬钟悠悠响起,相信会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念叨:哦,甬山上的甬钟响了……
图片取自网络
作者介绍

沈潇潇,当过教师、地方志编辑、记者、公务员。有小说等作品散见于文学期刊,出版有《开心魔鬼辞典》(辞条式随笔)《在红尘中遥望》(长篇小说)《夜航船》(中短篇小说集)和《边走边说》(散文集)《乡关处处》(长篇散文)等著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甬是哪里的简称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