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矿哪里多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90 金道锡行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己姓部族等商国属民南下寻找铜矿锡矿,他们抵达南阳盆地后,发现有两条路可以通向江汉平原。
第一条是沿着唐白两河顺流而下,从现在襄阳市区所在地进入汉水干流,而后顺流而下,进入云梦泽大沼泽区,在穿过云梦泽之后,便可以抵达江汉交汇处,现在的武汉市区一带。
第二条是从新野一带转向东行,经过现在的枣阳一带,沿着大洪山东麓的狭长平原向东南方进发,抵达随州一带后,便可以转为水路,沿着涢水顺流而下,直抵涢水的入江口,现在的武汉市北郊一带。
探险队兵分两路,通过实地探索以及询问当地原住民,分别通过东西两路,抵达现在的武汉一带(江汉交汇处)。不过,西路探险队抵达那里,要比东路晚很多。为什么呢?
首先是距离差距。西路汉水线的路程超过500公里,而东路随枣线的路程只有300多公里。
其次是行走的难易程度差别不小。东路随枣线一半陆路一半水路,中途没有大面积的沼泽,而且没有大型方国,只有零散的部落,既容易通行,又容易武力征服,在沿线设立据点,保障通行安全。
而西路汉水线的后半段,开始进入云梦泽沼泽区。这里水汊纵横,芦荻密布,即便是当地的原住民,穿越整个云梦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在进入云梦泽之前,从现在的钟祥到沙洋、天门一带,是古苗部族的集中分布区。4600年-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这里是石家河文化的核心地区,著名的石家河古城就位于汉水与云梦泽交汇处的北岸。
虽然苗夏战争导致南阳盆地的三苗部族部分南迁到汉水下游,间接导致石家河文化的衰落,但文化的衰落并不代表族群消失,这里依然是苗蛮分布的集中区,存在很多大型部落、方国,甚至部族联盟。
这也就意味着,商国南征军探险队很难征服这里,无法在汉水沿线设立据点,通行也就没有安全保障。
多相比较,东路随枣线自然胜出,探险队最终选择东路线作为他们与商王国本土联络的通道。
3500年前左右,带有明显豫北文化(下七垣文化辉卫类型)特征的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出现在随枣走廊,并沿涢水向东南延伸到江涢交汇处,现在的武汉市北郊一带。
南征队伍在涢水北岸的盘龙湖畔,建造了一座军事要塞,考古上称之为「盘龙城」。十余年后,他们还在城邑的内部修建了一座宫城。
关于盘龙城的各种发掘报告详细而丰富,在此无需多费笔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商国探寻南方铜矿之路上规模最大的据点,而且,并非是终点。
南征探险队之所以在这里修建城邑,是因为他们已经在附近发现了铜矿。
从盘龙城外的涢水码头乘船出发,进入长江,顺流而下不到一百公里抵达黄石市(中国的黄石,并非北美黄石公园)境内。从这里登陆长江南岸,向南二三十公里,便进入了赣楚交界的幕阜山脉边缘。这里分布着许多铜矿,并一直往东南延伸到著名的庐山的西侧,涵盖现在的大冶、阳新、瑞昌三个县的范围。
与北方的中条山、秦岭铜矿相比,这里的铜矿不仅矿藏量巨大,而且分布在地表,容易挖掘开采。
南征探险队很可能是发现土著部落拥有孔雀石等铜矿石,通过土著居民发现了幕阜山铜矿。
发现这里的铜锡矿之后,探险队除了修筑盘龙城外,还出动军队,征服盘龙城到幕阜山之间的部落,在沿江设立军事据点,并在矿区设立村舍,开采铜锡矿并就地初步冶炼。
初冶的铜块由船只沿江押送,回到盘龙城,在盘龙城进行二次加工。驻守此地的贵族用其中的部分铜块铸造少量的青铜礼器和大量的兵器,余下的大部分铜块,则由船只和车辆运输,通过随枣走廊、南阳盆地、方城夏道,运送到商王国的东王都——东亳(郑州商城)。
从此开始,随枣走廊、方城夏道成为商王国运输青铜原料的交通要道,史书上称之为「金道锡行」。
商王国南侵引发土著古苗部族的反弹,幕阜山周边的部落方国,试图「收复」被商国人侵占的领地,摧毁商族人的据点,或者抢夺商族人初冶的铜块。
因而,在占领幕阜山矿区之后,南征队伍其中多余的成员,以及从中原南下增援的其他商国属民,开始继续以盘龙城为根据,沿着长江向东扩张,盘龙城的宫城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向东的远征探险队,沿着长江抵达江赣交汇处的九江一带,并沿着赣江南下,征服赣江下游的部落,在现在的九江、湖口、樟树、新余境内修筑了军事据点,从东南两侧保护幕阜山矿区的安全。
这场军事征服与定居,导致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扩张到赣北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文化混合交融,形成江西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吴城文化」。
在吴城文化早期城址中,发现有陶文「戈」字族徽,可以推测,为商王国守卫南境铜矿的,应该还有夏族姒姓族人中的戈氏。不过,从戈氏把族名书写在陶器上,而非筑在青铜器上来看,这支戈氏族人可能只是中原戈氏中地位比较低的分支。
大约200年后,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在位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在南方开始全面收缩。失去了北方宗主国支援的赣北商族人,或是摆脱商王国自立,与土著逐渐融合,或是被土著人打败。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3300年前左右,江西地区的青铜文化进入了土著原住民主宰的时期,南方的苗、越等族群,开始全面进入青铜时代。而原本在赣北守卫铜矿的姒姓戈族人,很可能逐渐往东迁徙,进入浙江流域,征服那里的于越部族,成为越国的王室,并把大禹治水的传说,带到了浙江。
这是后话,回到3500年前-3450年前左右,盘龙城的商国南征军除了向东占据赣北以外,还向西扩张。
从汉口沿长江往西南方向160公里左右,抵达现在的岳阳市云溪区。在这里,幕阜山脉的西端一直延伸到长江南岸,岸边的山峰被称作五尖山。从这里向东南二三十公里,便有一个古铅矿,而铅正是青铜合金所需要的原料之一。
因而,南征军便在五尖山下的江岸边,建立了一座军事据点,考古上称之为岳阳「铜鼓山遗址」。
铜鼓山遗址除了守卫东面的铅矿以外,还是通往西部和南部的交通枢纽。这里正是湘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往南进入湘江,可以南下湘江流域,往西继续溯江而上,可以进入鄂西三峡地区。
商族人在这个方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并没有发现大型铜锡矿。不过为了保障五尖山铅矿据点和长江中游航道的安全,远征军在岳阳以西的江陵一带,又建立了一座军事据点,考古上称之为「荆南寺遗址」。
在随后的一二百年里,荆南寺据点商族人的青铜礼器文化和陶器文化,逐渐扩散到东起岳阳、西至三峡、南到洞庭、北到荆门钟祥一带的古苗人族群中,形成「荆南寺文化」,又称为「二里岗文化荆南寺类型」。
一百多年后,公元前1300年前左右,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河内平原北侧的漳河流域,商王国在南方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以至于盘龙城、荆南寺、铜鼓山、吴城等商族人的据点几乎同时废弃。
商族人撤离后,已经掌握青铜技术,吸收了商文明因素的古苗人,迅速取代商族「殖民者」,建立古苗人主导的文明型方国。这是后话。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在商王大庚之后二百多年,商王盘庚时代,商国需要把都城从中原迁到河北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