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慕容
《天龙八部》中,江湖上一直在猛炒一对CP:北乔峰,南慕容。
乔峰姑且不论,这个慕容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有皇室血统。皇族后裔流落江湖创出这么响亮的名头,大概率是要搞事情。
果然,在书中第四十二章、四十三章暴露出来。
第四十二章:
慕容复被段誉打败,准备挥剑自杀时,被一个灰衣僧人救下。这个灰衣僧人就是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
慕容博曰:“嘿嘿,大燕国当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却不料都变成了断种绝代的无后之人!”慕容复在头昏脑胀、怒发如狂之际突听得这四位先人的名字,正如当头淋下一盆冷水,心想:“先父昔年谆谆告诫,命我以兴复大燕为终生之志,今日我以一时之忿,自寻短见,我鲜卑慕容氏从此绝代。我连儿子也没有,还说得上什么光宗复国?”
第四十三章:
慕容博转头向慕容复道:“孩儿,咱们是哪一国人氏?”慕容复道:“咱们慕容氏乃鲜卑族人,昔年大燕国威震河朔,打下了锦绣江山,只可惜敌人凶险狠毒,颠覆我邦。”慕容博道:“爹爹给你取名,用了一个‘复’字,那是何何含义?”慕容复道:“爹爹是命孩儿时刻不忘列祖列宗的遗训,须当兴复大燕,夺还江山。”
原来慕容氏要搞的事情是:兴复大燕国。
这是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安排的最重要的戏份之一。而且为了坐实慕容家族心心念念复兴大燕国的远大理想,金庸还在小说中给慕容家族安排了许多有所指的符号,比如燕子坞,参合庄、参合指。知道的心领神会,不知道的则摸不着头脑。
大燕国是什么样的存在?
中国历史上王朝兴亡更替众多,皇族后裔如过江之鲫,金庸为什么独独选择慕容家族,给其安上复国梦想?
这就要回到五胡十六国那个“华丽血时代”。
五胡十六国是指从304年到43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时期全球气候处于小冰期,极度的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向温暖地带大迁徙,于是全球陷入社会动荡和战乱之中,欧洲出现蛮族入侵,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中国则出现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五胡”侵入华北大地。中国北方陷入大分裂,出现大大小小近30个政权,说十六国,是把其中实力较强的列出来作为代表。这段历史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疯狂的杀戮,肆意的背叛,泯灭的人性。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多是,“乱华”、“乱离”、“混乱”、“动乱”、“纷乱”。不管怎么说,“乱”是跑不掉的。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乱”,有强迫症的我,必须把这十六国都列出来:
成汉(304-347年),氐族李雄于成都建立。347年,被东晋桓温灭。
前赵(304-329年),匈奴刘渊于山西平阳建立。329年,被后赵石虎灭。
后赵(313-351年),羯族石勒于襄国(河北邢台)建立。351年被前秦灭。
前凉(314-376年),汉族张寔于姑臧(甘肃武威)建立。376年,被前秦灭。
前燕(337-370年),鲜卑慕容皝建立,342年迁都龙城。370年,被前秦灭。
前秦(351-394年),氐族苻健于长安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被东晋击败。385年,苻坚被后秦姚苌缢杀。394年,前秦攻西秦兵败,前秦灭亡。
后秦(384-417年),羌族姚苌于长安建立,417年,被东晋灭。
后燕(384-407年),鲜卑慕容垂于邺城建立,407年,被北燕取代,后燕灭亡。
西秦(385-431年),鲜卑乞伏国仁于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建立,431年,被夏赫连定灭。
后凉(389-403年),氐族吕光于姑臧建立,403年,南凉、北凉、后秦联军包围姑臧,后凉灭亡。
南凉(397-414年),鲜卑秃发乌孤建国,414年灭亡。
北凉(397-439年),沮渠蒙逊推举汉人段业建立,401年,沮渠蒙逊取代段业,439年,被北魏灭。
南燕(398-410年),鲜卑慕容德于山东广固城建立南燕。410年,被东晋刘裕灭。
西凉(400-421年),汉族李暠叛北凉于敦煌建立,421年,被北凉灭。
夏(407-431年),匈奴赫连勃勃叛后秦独立,称天王。431年,被吐谷浑灭。
北燕(407-436年),407年慕容云(后复姓高云),取代后燕,建北燕。436年,北燕冯弘放弃龙城投奔高句丽,北燕灭亡。
这十六国中,前赵之后有后赵,前秦之后有后秦,前凉之后有后凉,还有南凉、北凉、西凉。感觉是父亲完了儿子上,儿子完了兄弟上。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八竿子打不着。
只有里面的前燕、后燕、南燕,才真的是父亲、儿子、兄弟轮番上位,一百年来,不屈不挠,建了国又亡国,亡了国又复国,在五胡十六国中也是独一份了。而且大燕国在亡国复国的历程中,可说是英勇与豪气共生,悲情与落寞共存,天然的好故事,难怪金庸选择了慕容家族,来编织其复国大梦。
大燕的建国强盛之路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道:
“大燕国当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这几个人都是当年燕国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创下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是,慕容家族的起点是《天龙八部》中的另一句话:
“咱们慕容氏乃鲜卑族人”。
据说鲜卑人起源有两支,其中一支,源自通古斯,为拓跋鲜卑,也叫北部鲜卑;另一支源自内蒙古鲜卑山,有慕容鲜卑、宇文鲜卑和段鲜卑。
鲜卑姓中,最有名的是拓拔和慕容,慕容氏起初兴起时,分为两支,一支兴于辽东,建立了前燕;一支兴于青海,建立了吐谷浑;而拓拔氏则居于漠北一带。
《魏书》记载,慕容氏始祖是莫护跋,曾是司马懿座下大将。238年,曹魏王朝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氏政权,莫护跋率人马参加了此次军事行动,立功后被曹魏封为“率义王”。
这之后,莫护拔开始改姓为“慕容”。关于慕容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莫护拔受封为王后,在中原学汉人带一种叫“步摇”的冠,鲜卑语“步摇”发音就是慕容。这种解释,听起来就不那么高级,于是慕容家的子孙为“慕容”二字赋予了另一种解释,即“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二仪”是指天、地,“三光”是指日、月、星。听起来是不是很高级、很有文化了?
莫护拔死后,儿子慕容木延继位,因随曹魏毌丘俭征讨高句丽,被曹魏赐为大都督、左贤王。死后其子慕容涉归继位,此时中原已经进入西晋,慕容涉归归顺晋朝,因有保全柳州之功,受封大单于。
慕容涉归之子慕容廆(wěi)当政50年。这时候西晋遭逢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慕容廆趁机招揽了大批汉族士大夫与中原流民,奠定慕容家族立国的基础。
慕容家族真正完成建国的是慕容皝(huàng),就是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提及的大燕国的第一个英雄人物。
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定都棘城,国号燕。史称“前燕”。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并带领鲜卑慕容部,扫灭同属鲜卑族的宇文部和段部,赶走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统一了东北,为前燕进入中原打下基础。
不过,带领前燕登上巅峰的则是慕容皝的儿子慕容恪。他是《天龙八部》中列举的四位大燕国英雄唯一一位没当过皇帝的。
348年,燕王慕容皝坠马受伤,不久便撒手人寰,将王位传给了次子慕容儁(jùn)。
慕容儁此时拿到的牌还算不错,有父亲打下的江山,还有两个非常厉害的弟弟,一个是四弟慕容恪,一个是五弟慕容霸(后改名慕容垂),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材。
慕容儁的目标是问鼎中原,只要有两个弟弟的辅佐,大事可成。不过慕容儁对慕容垂实在喜欢不起来,因为他们的父亲慕容皝实在太喜欢慕容垂了,而且一度还想把王位传给他,你说慕容儁心里能爽吗?
慕容儁即位后,对慕容垂是处处提防。就连慕容垂因坠马牙齿撞断,也要羞辱他一下,强令缺齿的慕容霸改名慕容夬(guài),后来慕容垂觉得“夬”太难听改名为“垂”。在后来逐鹿中原的战争中,慕容儁把慕容垂封为吴王,让他镇守东北,没让他参与。慕容儁临死前,又把他召回首都邺城,防止他割据一方。
这样慕容儁就只能倚重慕容恪了,派他担当起逐鹿中原的大任。
慕容恪面临的第一个对手是冉魏。351年,河北后赵政权被前秦消灭,后赵猛将冉闵占据后赵部分领土称帝,史称冉魏。
面对悍勇的冉闵及其精锐,慕容恪十战十败,但也试探出冉闵乃有勇无谋之辈。他挑选五千精锐骑兵,以铁索连环结成中军,在两翼安排伏兵,诱使冉闵向他的中军进击,然后慕容恪在两翼夹击合围,一战而擒杀冉闵。
灭了冉魏之后,慕容恪四方征讨,势如破竹,帮助燕国成为北方最强政权。慕容儁借着弟弟的军功,354年,不再向东晋称臣,正式加冕称帝,定都邺城。于是,中国再次形成三足鼎立,不过这次是:前燕、前秦、东晋。
慕容儁信心满满,想直接打到南方去,把东晋灭了。可惜的是,360年,慕容儁因病而死。临终前,他试探慕容恪,表示要把皇位传给他。因为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暐(wěi)当时仅有10岁,传位于子,恐难控制大局。
虽然慕容恪为前燕打下江山,但他却没有夺权的野心。当慕容儁表示要传位给他的时候,他说,您如果相信我有安定天下的能力,就不要怀疑我同样有辅佐少主的能力。
在慕容恪的辅政下,前燕保持了高歌猛进的势头。慕容儁病逝时曾有人向东晋大司马桓温进言中原可图,桓温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慕容恪的存在,让慕容家族甚至一度看到一统天下的曙光,但是,随着慕容恪367年病逝,统一天下的梦想化作泡影。
慕容恪临终前,一再推荐五弟慕容垂继承自己的职位。可惜,这番举荐,在心胸狭隘的慕容暐和当时掌权的慕容评(慕容皝的弟弟、慕容垂的叔叔)看来,则是一种潜在威胁。
好在历史还是给了慕容垂一次为前燕立功的机会。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北伐,这也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东晋企图通过此次北伐,收复北方,因此其势头很猛,一路势如破竹,前燕被打得节节败退。很快打到了枋头(河南浚县),直逼前燕首都邺城。
慕容暐和慕容评开始谋划逃回东北故都龙城。
在这紧急关头,一直没啥表现机会的慕容垂请战,说打输了再撤回老家不迟。要知道,跟哥哥慕容恪一样,慕容垂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被当时人誉为“今之韩(信)、白(起)”。
慕容垂成为桓温的噩梦。
慕容垂先派人联络前秦苻坚共同抗击东晋,其实前秦和前燕都想收拾对方,但是此时面对桓温,前秦前燕还是决定放下仇恨,共同对付东晋。
慕容垂同时调度人马,派弟弟慕容德率骑兵截断桓温的粮道。桓温得知粮道被断,不得不退兵。慕容垂又派慕容德率军到东晋军前面设伏,自己带八千骑兵跟在晋军后面。等东晋军撤到襄邑(今河南睢县),慕容垂突然发起袭击,大获全胜,击斩晋军三万余人。此战之后,桓温再也没有北伐,东晋收复北方的梦想也破灭了。
枋头之战保住了前燕。但是历史的剧本早就为慕容垂写好了,功高震主者必然被猜忌。慕容评与皇太后可足浑氏开始密谋除掉慕容垂。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等人劝慕容垂“先发制人”。慕容垂虽有实力发起夺权,但不愿挑起慕容家族内乱,看到同族流血相残,决定退守东北龙城以自保。但慕容垂的小儿子却站出来告发父亲谋反。走投无路的慕容垂只好投奔前秦的苻坚,开始了长达15年的寄居生涯。
慕容垂一出走,前燕迅速衰落。370年,前燕被前秦灭亡。
大燕的复国之路
369年,功高震主的慕容垂受到猜忌。为了自保,慕容垂带着儿子慕容令投向前燕在北方最大的对手前秦。
前秦苻坚对慕容垂的到来欣喜若狂,《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秦王坚闻太宰恪卒,阴有图燕之志,惮垂威名,不敢发。及闻垂至,大喜,郊迎,执手曰: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
苻坚一直想灭了前燕,之前忌惮慕容恪,之后畏惧慕容垂,现在一个死,一个投奔了自己,灭前燕、平天下指日可待。
慕容垂父子生于前燕皇室,投奔苻坚,虽然获得苻坚的信任,但苻坚手下第一重臣王猛对慕容垂父子则没那么友好。慕容垂不用说了,绝对的雄霸之主,其长子慕容令也是胆略过人,被誉为慕容家本代最杰出的人物。王猛认为慕容垂父子有雄才大略,并非池中物,久后必为秦国大患,建议符坚除掉他,但符坚没有采纳。
但是精明如王猛,能为前秦留下这么大的隐患吗?在370年被苻坚派去出征前燕前,对慕容垂父子使了一条“金刀计”,让慕容垂失去最得力的爱子慕容令。
王猛出征前燕时,让慕容令担任自己的参军,临行前还去找慕容垂喝酒聊人生,愣是把慕容垂感动得一塌糊涂,把随身佩戴的金刀送给了王猛。这正是王猛所希望的啊,拿到金刀,王猛买通慕容垂的亲信,让他带着金刀去见慕容令,假托慕容垂口信,父子相约分别投回前燕。
见到父亲的亲信和金刀,慕容令没有怀疑,在阵前投回前燕。回到前燕后,结果一出“爸爸去哪儿了”上演,慕容令没有爸爸慕容垂的消息,上当了。前燕朝廷本就对慕容垂父子不满,见慕容令叛而复归,还能容得下他吗,慕容令就这样被不明不白地搞死。
此时,不知道在慕容垂的心里有没有种下对前秦仇恨的种子?
前秦灭了前燕统一了北方,但作为统治民族的氐族,人数很不占优,不但少于汉族,也少于鲜卑族。所以前秦帝国表面看似强大,但是内部整合工作非常艰难。王猛于375年死之后,前秦更是少了一名稳定局势的重要人物。
382年,前秦还没完成内部整合,苻坚就急于南征东晋,企图实现全国统一。前秦朝堂之上一片反对讨伐东晋的声浪。一件事,如果反对的人多了,那就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
此时慕容垂说了一句话:
“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白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
慕容垂说这句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但肯定不是想让苻坚冷静下来。
383年,前秦和东晋之间著名的淝水之战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前秦大败,统一不久的中国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在淝水之战中,慕容垂的3万兵力,全身而退。慕容垂带着旧部,回到河北,开启了复国之路。当时,镇守前燕故都邺城的是苻坚的长子苻丕,苻丕挡不住慕容垂的围城,遂投降东晋,想借东晋之手来灭掉慕容垂。
此时东晋出了一位后起之秀刘牢之,他率领东晋著名的北府兵,一度打得慕容垂率军北逃。刘牢之和符丕率军一路追击,追到五桥泽(今河北广宗县),突然遭到慕容垂的反攻。刘牢之措手不及,遭遇人生第一场大败。慕容垂“战神”的称号不是随便叫的。
384年,58岁的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正式复国,国号为燕。为了区分之前被灭的大燕国,历史上称其为“后燕”。
在慕容垂实施复国之时,以慕容暐为首的前燕旧王公们也在积极复国。当年,苻坚灭了前燕,但并未对慕容家族实施杀戮,而是将慕容暐等人迁往长安,随行有鲜卑4万余户。在苻坚宽松的民族政策下,这些亡国鲜卑贵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但由于之前的矛盾,慕容暐与慕容垂两大集团并未达成合作,反而越走越远,在淝水之战后出现了一个家族各自复国的局面。
384年,当慕容垂建立后燕之时,慕容暐的兄弟慕容泓、慕容冲等在关中建立政权,国号也是燕,史称“西燕”。西燕部下的鲜卑人在复国后,渴望东归。在踏上东归之路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内讧和残杀,最终由慕容廆的弟弟慕容运之孙慕容永掌权。
由于东边已经出现了慕容垂的后燕政权,西燕的东归之路受阻,只得定都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慕容永即位西燕皇帝后,由于不是正牌的前燕王室后裔,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肆诛杀慕容皝一系的子孙。作为慕容皝嫡传的后燕看不下去了,于394年擒杀慕容永,全面接管了西燕的领土。
灭了西燕后,后燕国土“南至琅琊,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慕容垂恢复了前燕帝国的荣光,再次成为中国北方最强政权。
英雄迟暮空余恨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安排慕容家族住的地方在姑苏燕子坞参合庄,家传最厉害的武学名为参合指。“参合”这两个听起来挺有意境的字,记录的却是慕容家族的国耻。
就在慕容垂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战场厮杀过程中,一个新的强敌悄然出现,就是北魏。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慕容家族建国之时,拓跋部也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国号代。前燕为前秦所灭时,代国也被灭。淝水之战后,拓跋部也开启了复国运动。由拓跋珪开创北魏,那时北魏实力较弱,依附于后燕,以后燕为宗主国。
随着北魏逐渐坐大,同时拓跋珪见慕容垂年老体迈,宗室中又内斗严重,便趁机跟后燕断绝关系。这不是挑衅吗,后燕不收拾北魏,怎么当老大?
395年,后燕起兵八万,向北魏发动进攻。堪称用尽了后燕全部精锐。不过慕容垂没有亲征,而是派儿子慕容宝挂帅。
派儿子慕容宝出征,也是不得已的决定。自从370年,自己得力的长子慕容令被王猛设计陷害后,慕容垂就不得不考虑把政权交给自己柔弱的次子慕容宝。但是要让慕容宝掌握政权,就需要拿出军功来证明。于是慕容垂把出征北魏的重任交给了慕容宝,希望慕容宝通过这次战争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
第一是惩罚在394年灭亡西燕的战争中,北魏拓跋氏援助西燕的举动。
第二是希望借助此战进一步树立太子慕容宝的权威。
第三是希望永久性消除拓跋氏这一新崛起的鲜卑势力,牢牢把握大燕在中原的领导权。
所以后燕和北魏之间的战争,实际是慕容部与拓跋部争夺统一中国北方的主导权之战。
当年五月,慕容宝从中山城引兵出发,一路高歌猛进,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横扫北魏,挺进黄河北岸的五原城,和拓跋珪隔河对峙。
拓跋珪也是一代人杰,就这么弱?实际上,北魏的节节败退是诱敌深入之计,他知道慕容宝出征,还时刻挂念着大燕国皇帝之位,因为出兵之时,慕容垂已经身患重病,虽然自己早已被立为太子,但出征在外,父亲一旦挂了,谁也不知道留在京城的那些宗室子弟会不会有人起异心。
拓跋珪洞悉了此点,就派人截断了慕容宝与首都中山城之间的信息通道,然后散播流言,声称慕容垂已经驾崩。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宝等数月不闻垂起居,珪使所执使者临河告之曰:若父已死,何不早归!宝等忧恐,士卒骇动。”
慕容宝得不到慕容垂起居的消息(又是得不到爸爸的消息),又听闻了拓跋珪散布的谣言,内心非常忧惧,害怕皇位有失,士兵也无心恋战,于是慕容宝急忙率领大军回师中山。由于隔着黄河,慕容宝也没担心北魏军队追击,只是烧毁船只和浮桥,便率军撤退,连基本的后卫部队都没认真配备。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后燕建兴十年(395年)十一月初三,寒风乍起,黄河一夜之间结起了厚厚的冰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趁机率领2万多精锐骑兵,踏冰而过,轻装前进追击燕军,在参合陂追上了毫无防备的燕军。
望着突然出现的北魏铁骑,混乱的燕军惨败,二万多人战死,近五万人被俘,太子慕容宝等数千骑趁乱逃走。面对这样一场大胜,拓跋珪非常高兴,想留下部分有才学的人士充实北魏政权,其余的人发放衣物口粮,准备放回燕国,以传达北魏的善意。
此时,一个叫王建的大臣对拓跋珪说了一句话:
“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
太狠了!这句话,彻底葬送了后燕的国运,数万燕国降卒全部被坑杀,燕国精锐损失殆尽。
慕容宝在参合陂的惨败,使慕容垂意识到自己的后辈不是拓跋珪的对手,不解决拓跋珪,儿子江山不稳,后燕国势堪忧。所以已是古稀之年的慕容垂,拖着病体决定御驾亲征,再次出兵讨伐北魏拓跋珪。他想在自己死前,替慕容家彻底消灭这个劲敌。
慕容垂征调了后燕最后的精锐——龙城精骑,这也是鲜卑慕容氏在辽东的老营精兵,是后燕的老本儿。
慕容垂不愧军事天才,他深知此时的北魏君臣一定陶醉于参合陂大战的喜悦之中,绝对不会想到燕军这么快就发起复仇之战。
他“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出其不意地攻向北魏的前沿重镇平城(山西大同),一战就全歼了拓跋珪之弟拓跋虔的2万精兵,拓跋虔本人也战死军中。
这一仗,令刚刚崛起的拓跋珪心惊胆战,他的部将们也对北魏的前途产生了动摇,拓跋珪惶惶不知所措。
当慕容垂拖着病体率军追击拓跋珪的时候,大军来到距离平城不远的参合陂。数万后燕健儿的尸骨尚未被掩埋,面对漫山遍野的惨状,燕军哭声盈谷,慕容垂老泪纵横,病势加重,吐血不止,不得不班师回朝,在途中,一代雄主慕容垂撒手人寰。
参合陂,大燕国的伤心之地,见证了大燕国从巅峰的坠落。从此后“参合”二字也印在每一位慕容家族成员的内心深处。所以,就有了金庸《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参合庄、参合指。
大燕国的最后一抹余晖
慕容垂的去世让北魏缓过气来,同时北魏也意识到拓跋氏取代慕容氏逐鹿中原的机会到了。
就在慕容垂死后不到四个月,拓跋珪亲率大军杀向后燕,用一年多时间夺取了冀州、并州和幽州大部,取代后燕成为关东最强大的国家。
397年,北魏大军攻克后燕首都中山,后燕的国土被北魏从中间拦腰截为南北两段。
慕容宝逃往东北故都龙城,在冀北辽东地区苟延残喘。407年,冯跋发动政变,拥立慕容熙的养子高云为燕王,史称北燕,后燕就这样消失了。
在中山城被攻破之后,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带领一部分鲜卑部众南下,于398年在山东青州广固城立国,史称“南燕”。慕容德能力虽然不如两个哥哥慕容恪、慕容垂,但在那一代人中,也是个杰出人物。
可惜的是,所有英雄人物都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405年,慕容德也去世了。
随着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相继去世,慕容家族人才凋零,再也没有涌现出雄霸之主,410年,南燕被东晋实权人物刘裕灭亡,大燕国的最后一口气终结了。
鲜卑慕容氏永远退出了中原争霸的舞台,历史的天平再未向他们倾斜。
拓拔氏建立的北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继前秦之后于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开始了鲜卑族彻底汉化的进程。从孝文帝拓拔宏开始,“断胡服禁鲜卑语”,同时在姓氏上彻底汉化,拓跋、独孤、丘穆棱、步六孤、贺兰这些胡姓都根据音译改成了汉姓元、刘、穆、陆、贺。而慕容氏是拓跋氏的死对头,拒改汉姓,好像在时刻提醒自己是大燕国皇族的后裔。
想象中的复国迷梦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慕容博让慕容复拿出他们家族的世系给大家看:
最上端写着:“太祖文明帝讳皝”,其下写道:“烈祖景昭帝讳儁”,其下写道:“幽帝讳暐”。另起一行写道:“世祖武成帝讳垂”,其上写道:“烈宗惠慜帝讳宝”,其下写道:“开封公讳详”、“赵王讳麟”。绢上其后又写着:“中宗昭武帝讳盛”、“昭文帝讳熙”等等字样,皇帝的名讳,各有缺笔。至太上六年,南燕慕容超灭国后,以后的世系便都是庶民,不再是帝王公侯。……但见那世系上最后一写的是“慕容复”,其上则是“慕容博”。
从这个世系记录看,感觉慕容家族传承有序,但是慕容家族自慕容超之后,都是庶民,不再是帝王公侯,实在看不出有匡复大燕国的底气和实力。
那金庸如何编织慕容家族到了北宋还在兴复大燕国的迷梦呢?
在五代北宋时期,慕容氏主要有两支。
一支是五代后汉大将慕容彦超。慕容彦超是后汉皇帝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知远父亲卒后,刘知远母亲带着他嫁给彦超父亲,生下慕容彦超。最初在明宗李亶手下任刺史,后来跟着哥哥刘知远混,官拜镇宁节度使。此人足智多谋、武艺高强,是后周太祖郭威的死对头之一,但屡败于郭威之手,952年他联手南唐、北汉攻打后周,结果兵败自杀。慕容彦超这支从此不知所踪。
另一支是后周大将、赵匡胤的兄弟慕容延钊。
慕容延钊是大燕国慕容家族的嫡传,但他是慕容恪的后裔。因为慕容家族当过皇帝的慕容儁、慕容垂、慕容德三兄弟的子孙在亡国时全被灭绝。
前燕慕容儁后裔,被苻坚与西燕慕容永灭门。后燕慕容垂后裔被北燕冯跋灭门。南燕慕容德本无后,他侄子慕容超,以及跟随他南迁的几千慕容氏族人,被南朝刘裕灭门。
唯有慕容恪之孙慕容腾投效北魏,封燕郡王,延续了慕容氏的嫡传血脉。慕容腾的曾孙、即慕容恪的七世孙慕容绍宗,成为东魏名将,于涡阳之战大败混世魔王侯景,又率军攻击西魏名将王思政,胜利在望时风吹战船误陷敌阵,不屈落水而死,被追封燕国公。
慕容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是隋朝开国文武大臣之一,征讨岭南,平定叛乱,屡建战功,封野王县公,河内县公。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绍宗的后裔慕容延钊成为后周大将,历任淮南、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为禁军统领赵匡胤副手,协助其发动“陈桥兵变”。一度为宋朝禁军最高统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衔;领大军灭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生封侍中,死后赠中书令,追封河南王。
对慕容延钊,赵匡胤一生以兄呼之,非常信任,其子孙多有出任刺史、将领者。他的次子慕容德丰和侄子慕容德琛,抗击辽夏、镇压叛乱颇有战功,官至团练使,右监门卫大将军。
作为开国元勋,慕容氏和赵宋皇室、其他武将世家也多有联姻。慕容延钊的孙女,嫁给了赵匡胤曾孙、韩国公赵从蔼,育有十子,除二子早夭外,两个封王,即成王赵世准、淄王赵世雄;剩余两公四侯。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华女英雄穆桂英,其历史原型便是北宋名将杨文广之妻慕容氏。
以哪一支作为兴复大燕国的原型,对金庸先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如果以慕容彦超这一支作为兴复大燕国的原型,其在五代时还保有鲜卑族的习俗,念念不忘复国、复族,好像说得通。但是慕容彦超这一支是吐谷浑慕容氏的后裔,吐谷浑政权是慕容皝之父慕容廆的长兄慕容吐谷浑,远迁青海建立的政权,后来又与沙陀部落混居,与大燕国关系太遥远,实在是没有复兴慕容鲜卑建立的大燕国的动力。
如果以慕容延钊这支作为原型,到北宋时期,这一支已经完全汉化,而且慕容延钊是开国勋臣,后代也世受皇恩,怎么可能走上兴复大燕国的叛乱之路?金庸先生自己都觉得以慕容延钊为原型,逻辑不通,完全回避。
所以金庸在《天龙八部》中说慕容家族累代以“复燕”为己任,四处兴风作浪,匡复慕容家族的大燕国,那不过是小说家为其虚构的迷梦,姑妄听之吧!
感谢您耐心看完,顺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