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什么(西柏坡精神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系列专栏)

西柏坡精神是什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与部分高校共同策划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系列专栏”,希望发挥高校优势,系统梳理展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作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材料,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鼓起高校师生党员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联合出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中国大学生在线、河北师范大学
精神内涵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2013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将西柏坡精神与沂蒙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并列。
习近平把西柏坡精神上升到政党革命精神的高度,充分肯定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在多个不同场合,他还围绕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深刻阐述。
革命精神解读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酝酿并完成了中国革命从战争到和平、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的三大转变,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丰富,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明晰,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彻底胜利,新中国的建设蓝图即将付诸实施,中国共产党即将全面执掌国家政权。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以革命老区的红色积淀和人文传统为丰厚土壤,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与中国革命的伟大业绩为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与党的革命精神为文化血脉和红色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精神禀赋和科学内涵的西柏坡精神。
“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
西柏坡时期,面对纷纭复杂的时局变化和形势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深刻洞察世界大势和战争规律,统筹全局,以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决策,推动战争进程和历史转折向着正义、向着人民、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彰显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集中揭示了我党我军面对强大敌人所具有的卓越智慧、必胜信念、英雄气概、顽强意志和优良作风。
“两个一切”的人民至上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突出特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调动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革命阵营,形成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精神,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发展,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两个一切”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西柏坡精神的根本和支柱。
“两个善于”的立国兴邦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使命追求。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除了要完成“破坏一个旧世界”——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任务外,还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是敢于突破固有僵化的藩篱,敢于创新创造的集中体现,饱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精髓,饱含着善于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在学习中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饱含着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关系,推动事物科学发展的行为准则。
“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义。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夺取全国胜利,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即将成为现实的伟大历史转折关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以富有远见的革命胆识,经受住了历史性的挑战和考验。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西柏坡精神是党带领人民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宝贵积淀。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又有着伟大时代赋予它的不同以往的精神特质。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
在西柏坡时期,在推翻旧中国、构建新中国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因,以我们党既往的革命精神为基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培育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西柏坡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为本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立国兴邦精神;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形成于中国革命转折关头的西柏坡精神,与以往革命精神相比较,是一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探索性、尝试性、学习性以及前瞻性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突出特征。
总之,具有探索性、尝试性、学习性和前瞻性等基本特征的西柏坡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引领和鼓舞全党全民提升自我修养、不断开拓创新的“正能量”,是共产党人应当永远坚守的精神高地。
典型人物
毛泽东
1948年5月,经过一年多转战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这时全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更加有利的重大变化。1948年9月8日至1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毛泽东为开好这次会议做了充分准备,会议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为中心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讲了八个问题,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准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制定建立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已迫在眉睫。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报告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全面地论述了如何迎接全国胜利、如何在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这次全会是集全党智慧之大成,报告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篇建设新中国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资产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他一再向全党指明新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全体共产党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胜利之中,而要以清醒的头脑为即将承担的建设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毛泽东在西柏坡工作和生活只有短短十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在西柏坡领导全党全军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在中国革命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西柏坡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和追思。
粟裕
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领导人粟裕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眼光建议中央,直接推动“小淮海”变为“大淮海”,既展示了粟裕卓越的政治军事智慧,也凸显出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胸襟和品格。早在1948年八九月间,粟裕在筹划和指挥济南战役的过程中,就反复考虑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的行动方向问题。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在电报中提出:“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以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时,能得到交通运输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电报还提出了战役的阶段划分、兵力使用与主要歼击目标。这是淮海战役的首次提出与设想。毛泽东、中央军委第二天就复电同意举行淮海战役,并提出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华野之敌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粟裕深深感到: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11月7日,粟裕和张震根据当前敌情和全国战争的形势,分析蒋介石可能采取的方针,我军未来应采取几步作战方案和利弊得失。一致认为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必须当机立断抓住战机。粟裕连夜给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中原局起草电报,字字斟酌,反复修改,定稿时已是日出三竿了。粟裕和张震郑重签上名,让发报员即刻发出。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张震后来谈到“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粟司令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这是粟裕在淮海战役初期向中央军委提出的第三条重要建议。中央军委于9日深夜复电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把原来以歼灭徐州右翼集团敌军为主的目标,扩大到求歼徐州国民党军主力,把原来仅限于两淮、海州地区的作战,扩大到了徐州、蚌埠地区,也就是史学界所称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革命精神小故事
伊丽莎白与十里店:
国际友人眼中的土体改革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104岁的加拿大籍老专家伊莎白教授颁授“友谊勋章”,表彰她作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做出的杰出贡献。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光阴在中国度过。1947年,伊莎白夫妇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前往河北十里店(今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经过详细考察, 伊莎白完成了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真实记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情况,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社会人类学名著。
伊莎白和柯鲁克对十里店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本来可以在边区政府的食堂就餐,但出于对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兴趣,他们选择了找机会去各家各户吃饭。小米、窝窝头、杂豆面,当地人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有村民回忆说:“那时我们十里店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都无法和大城市相比,有些户没有煤,而是烧柴禾做饭。对于这些他们都不介意,反而很感兴趣地体察和品尝。”
上世纪80年代,《十里店(一)(二)》中文版相继在中国出版,并多次再版。该书以十里店为例,讲述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一个村庄土地制度的变迁。书中没有冗长的社会学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的细节告诉读者土改过程中的点滴。它们在教科书的标准叙述之外,补充着历史的丰富性。
众星拱北,万水朝东: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新政协,讨论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宣言书。
1948年4月,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率新华社驻扎于河北省涉县西戎村。丰富的斗争经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新华社肩负的重要职责,使廖承志产生了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前请示中共中央的想法。按惯例,几乎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都会通过新闻宣传媒体发表宣言口号、刊发文章社论,1948年的“五一”节即将来临,中共中央是否有新主张要在劳动节发表呢?廖承志随即给中央发了一个十分简短的请示电报。电报很快传到了中共中央工委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负责机要工作的罗青长立即把电报送给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中共中央认为确实有必要发布纪念“五一”的口号,宣传党的政策和政治主张。机缘巧合!中共中央立即着手起草“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其架构宏阔,内容博大精深,寓意深远,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宣言书、动员令、路线图。“五一口号”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合作的先河,成为协商民主制度探索中一个丰碑式的标志。
优秀作品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
手绘西柏坡
拓展资料
《初心“多棱镜”》
内容简介: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和指导,以新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主线,以“看来路、问初心、接力跑”为问题导向,立体化、多角度解读何谓“初心”。阐明共产党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未来的路又该如何闯、怎样走?构成从“守护宗旨信念的初心”到“追梦伟大征程的初心”再到“不懈接力奋斗的初心”的内在逻辑主线。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初心”的理解、对新时代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掌握、对党员角色和身份的认识。
《党章悦读》
内容简介: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党章悦读》一书,分专题对党员干部尊崇党章、遵守党规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要求,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解读和阐释。全书设计新颖,论述准确,案例精选,语言朴实,图文并茂,在诸多关于学习贯彻党章读本中理论性权威性可读性都很强,是加强党性修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优质教材。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立足于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主题,以全景视角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熔铸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渊源、时代主题和实践基础,基于西柏坡时期党的伟大革命实践,对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生动阐述,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当前全党全社会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
执行编辑:那滢
责任编辑:西绕加措
有关“西柏精神坡”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高校思政网

扎根中国? 融通中外
立足时代? 面向未来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者“奋进之笔”的展示平台,请长按图片扫描关注

西柏坡精神是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