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有哪些(说副词的例子)

副词有哪些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
表示范围:都、全、总、总共、共、统统、仅仅、只、光、净、一概、一律、一齐、单、单单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曾、刚、才、在、马上、立刻、、渐渐、早晚、从来、终于、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往往、永、赶紧、仍然、还是、屡次、依然、重新、还、再、再三、偶尔、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
表示处所: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表示肯定、否定:不、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莫、勿、是否、不必、不曾
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悄悄、连忙、赶紧、暗暗
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幸而、幸亏、偏偏、明明、恰恰、未免、只好、不妨、索性、简直、就、可、难怪、反倒、何尝、何必。
说副词的例子
汉语词共分为十三类,是以词的结构功能为标准来划分的。哪十三类呢?为方便掌握,我过去曾编有个口诀,就是:
名行动,代数量,介副助,连语叹,象声援。
对这十三类词的应用和辨识,大多数是不难的。但是也有迷宫。比如副词,人们在诗联的写作和评析中,就常常与连词、介词、动词等分辨不清。往往有似是而非,纠缠不清的困惑。这原因当然与副词、介词、连词的数量较多、面目近似,语义抽象而且有些单音词古今词义有发展变化等有关,这些方面,我们只要借助查阅字词典,即可解决。(其常用词参见《附件》)
给我们制造麻烦的恐怕是以下五点:
一是疑似。有些词面目相近或相似,常常迷惑人。如:
“刚才”(名词)与“刚刚”(副词)。“将来”(名词)与“即将”(副词)。
“突然”(形容)与“忽然”(副词)。“一致”(形容)与“一概”(副词)。
二是兼职。汉语的一些词(尤其是文言词)里,能人多,多是全科医生。它们多才多艺,性能强大,常常身兼数职。略举几例:
“在、到、给、比”等,动词、介词、副词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至、伏、辱、略”等,也都在副词、动词里坐班。
“净、少、固、愚、微”等,兼职副词、形容词是常事。
连词、介词中,“以、也、”等常爱表现。
名词、副词里,“光、才、徒、”等都能披挂上阵。
连词、副词也离不了“但、且、又、”等这些战将表演。
尤其“自”字,在代词、副词、介词、动词、连词、名词中都有它的位置。
三是活用。汉语文言词,有一些生性活泼,能够临机变性,应急作角色客串。略举几例:
名词用作动词。“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渠、沼)。
名词用作形容词。“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
动词用作形容词。“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劝、吹)。
形容词用作动词。1、使动。“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清、静)。
2、意动。“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轻、少)。
不及物用作及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
动词用作副词。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嗟、笑)。
“迸出依青嶂,攒生伴绿池。”(迸、攒)。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喜)。
“胡嵇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想)。
四是语法功能相同。动词中的助动词(能、可、会、该、要、敢、肯)和副词的语法功能相同,都是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就是说,两者在语句中有着相同的语法职责。
五是在古今诗词楹联的创作实践中,副词与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介词连词等,都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瓜葛极易纠缠。我们看律诗对句中与副词为对的其它原属词类。
副对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清 汪中)
副对形:“鸡唱未沉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张秘)
“三春漫道深倾酒,好月那堪独上楼。。”(谭用之)
副对动:“长记学禅青石寺,最思共醉落花村。”(谭用之)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
副对代:“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张谓)
“烟尘怨别唯愁隔,井邑萧条谁忍论。”(李嘉佑)
副对连:“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
“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韦庄)
副对介:“闻道故人当邂逅,便临近馆为迟留。”(沈遘)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杜甫)
那么面对这些麻烦,身处迷宫,如何才能不为乱象所惑,洞明迷津,柳暗花明呢?去哪里找开锁的好钥匙呢?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我们只从其中取出一文一诗一俗语,这个难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苏东坡的一首诗《题西林壁》,人们耳熟能详。诗中写庐山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复杂多变,若陷身于山中,必然难识真面目。俗话也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告诉我们,要脱开枝节,不要在细枝末节问题上上纠缠不清。抓根本,抓关键,才是正道。
一文出自《庄子.》,其《秋水篇》里讲到,庄子跟好朋友惠子有个“鱼乐之辩”的趣事。故事原文很短,不妨引录在这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关于“鱼乐”的辩题,后来庄子似乎被推到了无言以对的窘境,但是庄子临危生智,玩了个花样,使局势产生了逆转,反居于优势,终止了这场论辩。庄子的办法就是“循其本”,把话题拉回到本源上。
东坡和庄子都主张抓根本。同样,我们在辨析或运用复杂的词语时,在面对词性疑似度高,或者往还穿梭于各类词间的词语时,最好的辨析方法也是抓根本。这个根本是什么?就是汉语词据以分类的标准:修饰什么,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
比诗高下,“画壁旗亭”者,是诗人:曲水流觞,“雅集兰亭”者,是雅客:传呼宣威,“排衙升堂”者,是官:雄阵雾列,“校场阅兵”者,是帅。以职责辩身份当是较为可靠的。那么词语的职责是什么?就是它的语法功能,所处位置,修饰什么,充当什么成分。
下面看几个律诗对句中的副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运用:
古人律诗对句中,在相对应的位置(动词或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由于词的兼职、活用和语法功能相同等复杂因素,与副词为对的除副词外,还多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1、名词。
杜 甫《曲江对酒》之“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时”,名词,用作副词。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之“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座”和“门”,名词,用作副词。
2、动词。
杜甫《酬高使君》之“双树容听法,三年许载书。”“容”和“许”,动词,用作副词。
王维《终南山》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和“入”,动词,用作副词。
3、形容词。
岑参《题山寺僧房》之“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翻”,动词,“好”,形容词。
郎士元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之“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寻常”,形容词,“大底”,副词。
4、副词。
杜甫《登高》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和“独”,均为副词。
杜甫《范二员外邀吴十侍御郁枉驾缺展待聊寄此作》之“幽栖诚简略,衰白已光辉。”“诚”和“已”,均为副词。
5、代词。
曹松《南海旅次》之“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正”,副词。“谁”,疑问代词。
李商隐《宋玉宅》之“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于鹄《送宫人入道》之“自伤白发辞金屋,喜戴黄冠向雪峰。”“自”,代词。“喜”,动词。
6、多重修饰。
王维《终南别业》之“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皮日休《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之“啸馆大都偏见月,醉乡终竟不闻雷。”“大都”,副词,“偏”,副词。“终竟”,副词,“不”,副词。
白居易《湖上春行》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杜甫《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之“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