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出自艺术家之口似乎很容易让人接受。毕竟,再普通的事物在艺术家眼中都可能会通过色彩、明暗、线条、角度等视角予以全新解构,这种专业的审美功力岂非寻常百姓所有?
再者,欣赏美是似乎要有前提,没有闲适的心境,没有余暇的时光,或者没有特定的目的,普通人哪有功夫把眼光投掷在那些寻常事物上?
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上述疑问吧。想想也是,生活的奔波忙碌已经让人自顾不暇了,再拨出一部分心力去留意平凡中的美难道不是一种奢望?
海子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中,日常生活的烟火味道、远方的鲜衣怒马以及胸中的豪迈旷达,反差而又协调,一种遥远而又亲近的美鲜活于眼前。这难道不是在说:美,不仅在眼,更在吾心;美,不在他见,而在自品?
所以,美,不是奢望,那,美又是什么?
01
庄子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天地自身由“道”所派生出来的美,不依靠语言而能表现,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依靠议论而自然显现,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不依靠人们的说明而成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种天地自然之美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就拿雪来说,中文对于雪的称呼繁多而曼妙,比如六出、玉龙、鹅毛、碎玉、柳絮等等。
在想象力的驾驭下,不同叫法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庄子的“大美”思想又做了进一步发展,在贴近现实的同时,也用主体认知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只是,很多美在我们看来日复一日,不知不觉中早已失去了欣赏的兴趣。有没有想过,这也许会让我们错失什么?
在巴黎曾举办过这样一个收藏展,展品五花八门,比如瓶盖、火车票、厕纸包装纸等等,观者如织。
其中有一项展品是沙子。不同颜色、质地和颗粒的沙子放在数百个小瓶子中,分别标示着它们的来处,比如暹罗湾的白色亮沙、冈比亚河流经塞内加尔时沉积下来的红沙等等。
展品的主人是一位女性旅人,她在环游的过程中,每到海滩、河岸或者湖边,又或是沙漠、荒原,都会随手带走一把沙土,回家珍藏。
有没有觉得,这种旅游打卡方式完全碾压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摆拍和走马观花?
一沙一世界。那位旅人收藏的岂止是沙子,是很多个世界啊!
大自然对世人的馈赠原本是公平的,然而每个人从中吸收到的美的营养却截然不同。一个人心中的世界绮丽多姿,Ta眼中的世界必也五彩缤纷。外界的美之所以被发现,只是因为与Ta心中的美不期而遇。
眼睛,不过是心灵的摄录机,没有精神的底片,美就不会显现。而那种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也领略到美的人,是因为美的底片早已存在。
02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他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
尽管哲学上对于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也有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不管美存在于什么环境、现象、行为或物体等等之中,美都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具体的,美是生活并不为过。
同时,人作为认知主体,对于具体事物具有观察、辨别、适应、创造和改造等能力。那么美,也就不仅仅是一种人类通过感官对具体事物的被动的机械的反应,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具体事物来融入精神劳动的主体活动。
作家三毛曾与爱人荷西在撒哈拉长住了六年,他们的家被人称为艺术气息的宫殿。
起初,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呢:房子在坟场区,位于一排类似简易民工房的最后端,家的正对面是一大片垃圾场,家后面是一个高坡,有大块的石头和硬土;
房屋局促,破败到屋顶正中是一块四方形的大洞,水槽污黄开裂,墙面水泥裸露;
而且家徒四壁,一件像样家具都没有。
三毛跟爱人开始了他们原创的家装工作。她买了当地人的粗草席铺在地上当作地毯;又在镇上的材料店淘来废弃的大木箱,拆解,改造成了桌子、书架等家具;一个废旧轮胎经清洗,放进棉垫也被做成了一个鸟巢状座墩…
还缺少装饰品,怎么办?垃圾场捡来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一丛野荆棘,就绽放出诗意;骆驼的头骨放在书架上,有图腾的神秘和粗旷的艺术感…
三毛曾在书中写道:活着就是为了在一片沙漠中寻找海市蜃楼般的快乐,然后,让荒芜的土地上,开满希望之花。
有些人,身不在荒漠,心却已荒芜,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不屑或厌恶,其实更深源自于对自己无所作为的一种失落。
生活,也许有艰辛,有潇洒;美与不美,或许也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赋予了它美的意义,它就会真的美。
03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和美国劳工统计局曾共同发布的数据——人类将会损失55%以上的工作岗位。而如果具有创意和审美能力,则极小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
审美,本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智慧能力;在强大的人工智能计算面前,审美也是人类不会屈居下风的特有能力之一。
审美并非只是金钱的堆砌。那种在强大的物质支撑下,对高级艺术品的欣赏、对世界名胜的领略或者对奢侈品的享用,只不过是众多审美形式中的一小部分。
审美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美,夕阳西下老树昏鸦的凄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夏意。
再比如,炊烟轻上的茅屋,枝头繁茂的果园,绿草如茵的操场。三餐,四季,五谷,六行,我们所看、所听、所闻、所触,无一不是我们审美能力的伸展。
李子柒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名颇具流量号召力的短视频博主。她扎实有趣的作品长期赢得了海内外观者的追捧,就足以说明这位出身颇为坎坷的姑娘在平凡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她的背后是否有强大的制作团队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传递出来的那种“生活也是美”的精神和文化。她让我们看到,再乏味平淡的日子,也可以增添生的韵味、活的意趣,这最难得。
审美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真正影响美的发现与接受的是细致观察的投入、细腻分辨的智慧和身心合一的专注。
我们可以像海子诗里写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也可以活在当下,从今天起,做一个能够发现美、创造美的人,成为一个平凡美的鉴赏家。
相信我,这一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