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
他的管理学著作《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都是管理界的经典,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德鲁克也是诸多企业领袖的导师,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就对德鲁克推崇备至,他在通用发起的伟大变革,就深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国内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管理学家陈春花也都是德鲁克的粉丝。
其实,德鲁克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企业管理领域。因为他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一切管理的基础是人的自我管理,他的书籍和文章有很多关于个人管理的内容,因为这一点,他的思想在个人成长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德鲁克在晚年的时候,结合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对个人成长和成功颇有意义的经验,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他总结的许多条个人成长的智慧中,总结出三条,分享给大家。
一、追求完美,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追求完美是个人取得成就的关键,一个对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人,才能做出不凡的作品,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关于完美的含义,德鲁克讲过一个曾给他带来深刻影响的故事。
公元前440年,菲迪亚斯接受委托,在雅典的帕台农神庙屋顶上修筑雕像。
雕像建成后,人们对雕像一片赞叹,可菲迪亚斯把所花费用呈交上去的时候,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绝付款。
“这些雕像,”会计说,“伫立在神庙的屋顶上,而神庙则修在雅典最高的山上。人们只能看到雕像的正面。可你向我们提交的费用却是全身像,也就是说,连雕像的后背也计了费。但没人看得到它们的后背。”
“你错了,”菲迪亚斯反驳说,“天上的神祇看得到。”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德鲁克,他决心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定要力争完美,哪怕只有“神祇”看得到。
后来,进入企业管理领域的德鲁克,每当别人问他,你认为自己哪本书最好?德鲁克总会笑着回答:“下一本。”因为他希望自己后面的作品比之前写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好,更重要,更臻于卓越。
你看,这就是追求完美在德鲁克心中的地位。
同样的,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站在料理台前做寿司。
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站在料理台前,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只为做出一只只比之前更完美,更美味的寿司。
也因此,他的寿司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地慕名而去的人们,不远万里赶到日本,只为尝一口小野二郎亲手做的寿司。
也因此,他的寿司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地慕名而去的人们,不远万里赶到日本,只为尝一口小野二郎亲手做的寿司。
有句话说得好:“任何能把一件事坚持做到极致的都是牛人,所以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德鲁克如此,小野二郎如此,乔布斯也是如此。
所以,追求极致,尽量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或许也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
二、回顾和计划的重要性
20岁那年,德鲁克被法兰克福一家最大的报纸聘为金融和外事撰稿人。
当时的报社主编大约50岁,他有一个工作习惯,就是每个星期都会和下属们讨论完成的工作。除此之外,每年两次,一次在新年之后,一次在6月暑假开始之前,他都会花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和整个星期天跟下属讨论过去6个月工作的完成情况。
主编总会从下属们做得很好的事情谈起,接着,进入到他们努力想要做好的事情。接下来,再回顾下属们做得还不够努力的事情。最后,他会严厉批评下属们做得糟糕以及没能做到的事情。
会议的最后2小时,他会引导所有下属对未来6个月的工作进行安排。
然后,每个人一个星期后都得提交一份此后6个月的工作和学习计划。
这段经历对德鲁克影响深远,报社主编的这个工作方法也被他沿用到了自己以后的人生中。
后来无论在什么行业,他都会在每年夏天留出两个星期回顾自己前一年的工作。先从自己做得好,但还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入手,逐渐来到自己做得糟糕,或是应该做,但没做到的事情。进而确定自己咨询、写作和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复盘的目的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或快速反应。”
正因为认识到了复盘在工作、人生中的重要性,许多成功人士都把复盘、总结看成是自己追求成功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比如李嘉诚、马云、巴菲特、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复盘高手。
联想也把复盘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
而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说得更直接,他说:“如果我还有些成就的话,那么一般源于天资,一半源于复盘。”
曾子那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那样一个时代一骑绝尘,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也跟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复盘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火爆,因此得罪人不少,仕途也不大顺利。
后来他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针对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进行修正,到了晚上再总结反思,看看今天做得怎样,第二天继续再改进。
就这样日复一日,随着不断地反思和修正,曾国藩性格中影响仕途和人际关系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慢慢地被剔除掉了。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曾国藩在仕途上大获成功,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好多知名的大臣,如李鸿章、沈葆桢,刘铭传都是他的门生。
在写给后人的《曾文正家书》中,曾国藩也叮嘱后人,要养成经常反省自己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精进,让自己的人格臻于完善,也能让自己在事业生活上更顺遂。
三、每个人都要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报社做撰稿人的时候,德鲁克开始强迫自己下午和晚上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律、社会和法律制度史、世界通史、金融,等等。
因为他认为一名好的撰稿人知识面要尽量广一些。
渐渐地,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隔三四年,他会挑选一门新科目,可能是统计学,可能是中世纪史,也可能是艺术或者经济学,进行系统学习。
3年的学习虽然不够掌握一门学科,但可以实现基本的理解。
60多年来,德鲁克一直在定期学习新的学科。
就像他自己总结的:“这个方法不光带给了我大量的知识储备,还强迫我打开眼界,投入新学科、新方法”。
这世上从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德鲁克之所以能成为享誉世界的管理大师,也确实不是没有道理。仅仅每三年学习一门新的学科这一点,就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关于广泛学习更多学科的精髓,投资大师查理芒格也非常推崇。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跨学科的通才,而不是只懂一门学科的专才。
他的理由也非常简单,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只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远远难以应对现实世界带给我们的许多问题。并且,只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还常常让我们变得狭隘。
为此,他还举了个例子。
假设一个人是一名数学老师,他看待任何事物,就比较倾向于用数学思维去看待;而假如一个人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又更多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假如一个人是情感专家,他看待事物,则常常从两性情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
但是世界往往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单单从一个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常常会失于偏颇。
对此种情形,查理芒格还有一句名言:“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在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时候,会有多偏狭。
所以,虽然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能像德鲁克那样每三年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但是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广泛涉猎,尽量让自己知识面广一些,也能够帮我们尽可能避免落入过于狭隘的境地。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管理大师德鲁克结合他自己毕生的经历,为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总结出一些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三点:追求完美,力求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回顾和计划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三点看似简单,但如果能够把它们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实践,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