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是什么意思
方兴未艾,汉语成语,拼音是fāng xīng wèi ài,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出自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成语出处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
方兴未艾的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示例
冰心《十亿人民的心愿》:“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我们的事业,方兴未艾!”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正当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华东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又组织了淮海战役。”
革命的势头方兴未艾,如星星之火一般在祖国大地上蔓延开来。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的足球方兴未艾,日益普及
【中州文苑】乐悠悠《方兴未艾?》
也许你要问,咋取个汉语成语做题?是的,因为本文重点要述说家乡的“艾”,其内容基本不谋而合。
方兴未艾,百度百科释义:“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详细释义:“方:正在;兴:兴起;未:未来;艾:停止。”
唯有“艾”,不符本人本文本意。其它意同。为此,本人将该词条重新创义:“艾:指艾草。”“形容正在兴起的艾产业蓬勃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这样自释义,写写家乡的“艾”,其寓意甚吻合吧!
我老家地处宛东平原,俗称“老东乡”。“老东乡”虽然穷乡僻壤,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非常适宜艾草生长。优越的自然禀赋,赋予了家乡丰富的艾草资源。
艾,学名:艾草。老家又称野艾、艾蒿。艾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布满绒毛,软软糯糯,有浓烈香气;整片叶有着丰富的叶脉和独特的造型。主茎单生,株高1—2米多。艾草根系发达,耐旱、耐涝、耐瘠薄,抗疫力、繁殖力很强。春季将侧根分栽在湿润的土壤中,不用施肥、浇水,即可成活生长。
在我的家乡,无论是田间地头、路旁荒野、丘陵坟园、河沟湿地,还是房前屋后,随处都能见到一丛丛,一片片茁壮繁茂、绿意盘然的野艾。当你走近,一股浓浓的清苦香味便扑鼻而来,这香味混合着阳光和泥土的温暖气息,令人神清气爽。
若掐下一片艾叶,放到鼻子边,深深一吸,那艾草原始的清香味儿,瞬间就钻进了肺腑,顿时,激活了大脑中许多沉睡了许久的细胞。这特别的翠绿、特别的味道,唤醒了我记忆的深处。
每年惊蛰前后,万物复苏,百虫出洞,艾芽苗也蠢蠢欲动,顶开头顶上的厚土,迎接春风的洗礼,春雨的淋浴,在阳光下舒展开蜷缩在一起的叶瓣,顽强地冒出一片新绿。很快,便疯狂地长成一片蓬勃的葱郁,那茂密苍翠的艾草,在微风吹拂下,散发出淡淡清香,渗透着浓浓芬芳。那一缕缕馥郁幽远的芳香,氤氲飘溢,阵阵袭来,沁人心扉。最有意思的是,百虫即出,艾草即生,像卫士一样,守护在村野四旁,让毒虫不敢肆意祸害平民百姓,保佑着一方的平安。这也许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生态平衡”吧!
艾蒿的生命力极强,它随四季枯荣,自生自灭,与其它杂草一样平凡,但又非同与杂草,它的枝叶里却深藏着神奇的能量。夏季,割去一茬,新的一茬很快又会长出来。在那片原始的黑土地上,年年岁岁它总在执拗地生长,也不知生活了多少年、多少代,经久不衰,永不落俗。
老家的野艾从不施农药化肥激素,天然生成,品质优良,叶厚绒多,产绒量大,挥发油、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汁原味,实为土生土长的“原生态”。
艾草是一种“地道”的中药材。这朴素、简单的野艾,全身都是宝,它的茎和叶里藏着大自然的灵气,含着上天庇佑百姓的神气。在民间主要是驱赶蚊虫、净化污气,泡水洗脚、洗身,治疗皮肤病,预防瘟疫等。据资料,艾草全株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在中医中的应用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张仲景《伤寒论》中有“艾草娇汤”等方剂使用;李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扁鹊心书》中有通过艾灸,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滋养脏腑养气之说;《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非灸不精”,经常用艾灸足三里,为自己调理身体,其本人即是艾灸疗法养生的施术者、实践者。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艾叶能抗菌、抗病毒,并有抑制和杀伤作用,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因此,用艾叶烟熏防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南阳是艾灸医术的发源地,自古传至。通过燃烧的艾绒,化为温热之气,由表及里、循经走络、直达病灶,从而祛除寒邪、扶阳补正,疗效显著。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在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艾草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作为农历五月五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说,端午日这天采集的艾草药性最强,治皮肤病、去邪气最灵验、最有效。因此,每到端午节早晨,我总要早早起床,拿着镰刀到村旁去割野艾。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除,把割回的艾草插于门眉,或悬挂在门框、窗户两旁,或摆放在堂屋的神台上,用以防蚊虫、驱瘴避邪,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苍郁的艾草给农家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这种习俗年年延续。也许这种祈求十分灵验,家人们安然无恙,四季平安。
端午节那天,孩子们佩戴着装满艾叶、形态不同的香囊,老家叫“香布袋儿”。他们相互结伴,在村庄上跑来跑去,到处显摆。那造型各异的香囊栩栩如生。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搬脚娃娃”,红肚兜,大眼睛,小嘴巴,很是神气。据说,用艾草制作的香囊,随身携带,可以避邪驱瘟、消灾纳福,能保佑孩子们平安吉祥。这些五颜六色的香囊,散发着一股股浓浓的艾香,成为家乡端午节最靓丽的风景。
历代文人墨客对艾情有独钟,多有引经赋诗予以赞美。《诗经》中就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提到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白居易有:“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庄子》有“越人熏之以艾”、杜甫有“风来蒿艾气如熏”、李白有“萧艾徒丰茸”、宋代曾丰有“踏草仍悬艾”等等。古代文人以“艾”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句。可见艾草与历代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老”;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看重与厚爱。
在我的老家,因“艾”而命名村庄、姓氏、名字的大有例举。人们对“艾”的崇拜象征着吉祥如意。
艾草是南阳的特产,它是南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健康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
自古至今,不管是文人或平民百姓都在夸艾。然而,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艾”除了端午节派上用场,它真正在农人们心目中的主要用途是割后晒干烧锅。特别是在野地里冒暑热割野艾的滋味不堪回首,这是我对艾最难忘、最苦涩的记忆。这也许是对艾最低调的评判。
那年月,农村缺吃少烧,艾,木质化程度高,是最上乘的地锅燃料。每年盛夏,人们争相去割艾草,用以柴火。用艾草做饭,别有情味。那一缕缕绵绵的青烟,在古老的村庄上空袅袅飘升起云朵,那是艾草火化生成的幽魂,满是农耕年代的人间烟火,整个村野散发着阵阵扑鼻的艾香。按现在说法,算是一道难得的风景。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艾的身价亦不断提高;艾中医基因的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艾已从原始的荒野走向人工栽培,倍受人们呵护;艾从单一的趋避蚊虫,朝着医药、保健、日常生活等多领域全面发展。同时,艾已成为特种经济作物,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首选项目,成为带动中医药发展的朝阳产业。
据了解,去年南阳全市艾草种植面积约30万亩,野生艾草面积更多,年产艾草30万余吨,带动10多万农民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中受益。
目前,南阳注册艾草加工销售企业1300余家。由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转变为机器人操作、自动化生产。以“艾+”为思路,开发出艾绒、艾条、艾柱、艾贴、精油、灸器、艾枕、艾被、艾垫、艾烟、艾茶、艾皂、艾面膜等等,各种艾草衍生品层出不穷。含盖了医用、保健、食品、日用产品等六大类近二百个品种。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0家,5000万元以上的30家,上亿元的10余家。年加工艾草35万吨,去年实现产值约120亿元。南阳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远销“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科学的发展,艾草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发明、更大惊喜。
南阳艾产业发展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艾材好,艾才好。”优质丰富、地道的艾材资源,离不开南阳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悠久的艾文化底蕴。作为医圣故里,南阳民间对艾草的人文情怀居高不下。群众知艾、用艾、信艾、研究艾蔚然成风。艾草,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仙草”。在这次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中,艾草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能人,已注册“南阳艾”“世界之艾”“世界艾乡”等地理标志性专利商标。
今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阳考察,亲临张仲景医圣祠及艾草企业调研,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和艾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领袖到南阳看艾、说艾、指导艾,史无前例,千载难逢。南阳艾草迅速走红,知名度达到极致。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昔日的故乡,农家曾用作柴火的野艾,在烟雾缭绕中,如今“熏”遍大江南北,“熏”到亚洲,远“熏”世界。目前,《南阳艾产业发展规划》的蓝图已经初绘成型。艾草开发利用,尚未达到止境。但愿家乡的艾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