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怎么灭亡的原因(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

吴国怎么灭亡的?

是因为吴国国力日渐衰退,越国越来越强大,最终战败被灭亡。

吴国是因为在公元253年(建兴二年),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 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西陵之战后,孙皓误判了当前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大败吴兵于笠泽。楚国灭了陈国。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夫差二十一年),越兵围困吴国。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吴国灭亡。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吴国和越国各存在了多少年?

吴国和越国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两个诸候国,吴国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3年,大约存在800年,越国公元前2032年至公元前110年,存在1922年。

孙权的吴国和泰伯的吴国?

春秋时期的泰伯吴国

在武王伐纣之前,周文王的长兄便带领部下到达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南方,建立了吴国。

到了春秋时期,吴国吞并了周边的小国家,硬刚楚国,并一举灭了楚国,还北上伐齐,与诸侯在黄池会盟,成了春秋一霸。但是好景不长,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卷土重来,攻破吴国国度,吴王夫差自尽,吴国灭亡,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吴国。

三国时期的孙权的孙吴

我敢说,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吴国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孙坚、孙策父子在江东起家,实力渐渐扩张大部分南方地区。孙权接任父兄基业,任用周瑜、张昭、程普、鲁肃、陆逊等人,使得江东孙吴势力稳定,与蜀汉联盟,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三国格局就此形成。孙权死后,孙吴政权迅速衰落,与魏国、西晋发生战争中互有胜负,但在公元280年,被西晋攻灭,后主孙皓投降,孙吴灭亡。

七国之乱的吴国人口?

西汉前期,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汉高祖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楚国、吴国和淮南国的范围。吴国、楚国、淮南国都非常的富庶,吴国控制了江南和淮河以南的东部一带,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最为雄厚,吴楚七国之乱发生时,吴国的人口数量大约是120万左右,其中淮河以南的东部一带为60万。

吴国为什么被越国反扑?

回答:春秋时期,吴国为什么会被越国反杀的原因:

一、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去给吴国国君夫差去当奴隶,得到了夫差的信任从此放松了警惕。

二、越王勾践逃离吴国之后,卧薪尝胆,招贤纳士,艰苦奋斗了十余年只为了一雪当年的耻辱。

三、越王勾践不仅把绝世美女西施送去迷惑吴王夫差,而且还把煮熟的稻种送给了吴国,让吴国庄稼颗粒无收,元气大伤,所以就顺势拿下了吴国。

吴国的意思有哪些?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东吴是元末张士诚在平江(今苏州)建立的政权,初称周王,后改成吴王,为与朱元璋在集庆(今南京)建立的同名政权(明朝的前身西吴)相区别,史称东吴。

吴国(1364年-1368年),是朱元璋在中国东南地区称王时建立的政权,首都为应天府(今南京)。为与张士诚在隆平府(今苏州)建立的同名政权相区别,故称西吴。

吴国是吴王的地方性封国,隶属朝廷(晋朝),吴国范畴是原吴郡所在地。西晋时吴国仅一任吴王,东晋时也是一任吴王。

杨吴(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为杨行密所建,有二都,分别为西都金陵府(今江苏南京)以及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历四主,享国三十五年。若从892年杨行密受封淮南节度使计,为46年。

吴国,汉朝西汉时期诸侯国。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三国东吴官职品级表?

  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中央官制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地方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吴国是南蛮吗?

答案如下:

吴国不是南蛮。

这个认识与中原地区的地域观念有关。中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黄河流域的人们就认为东面的少数民族是东夷。西面的是西戎。北面的是北狄。南面的是南蛮。

但是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不能算南蛮是中原文明的主体部分。

春秋吴国是现在的哪里?

春秋时期,吴国首都前期位于梅里,即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即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吴国首都一开始在今天的苏州市,后来在今天的南京。春秋时期,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