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口是什么意思?
是新疆地方土话或方言,同普通话“牲口”,畜牲的意思,应用场景为吵架或者骂人的贬义词。
牲口,指牲畜的俗称。专指供人役使的家畜,如牛、马、骡、驴等。在北方地方语中多使用。牲,即牲口、牲灵、牲畜。 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 :牲畜献牲。“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见《周礼·庖人》注)。
延伸阅读
日本电影《告白》豆瓣评分8.8,根据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告白》改编。
这是一部悬疑片。
女老师的女儿被班里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年出于恶意害死了,她的复仇方式简直杀人诛心,不是简单地杀了他们,而是抓住他们的弱点在心理上给予重重的折磨。
以下是电影的内容。
根据日本少年法,未满十四岁的罪犯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小女孩的死
泳池边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正在逗宠物狗,此时有两个少年,少年A和少年B,走到她旁边。
他们拿着一个小包,把包递给她,笑着说:这是你妈妈叫我们给你买的礼物,里面放有巧克力哦。
小女孩开心地接过,想打开看看,手刚放在小包的拉链上。
“噼滋”
电流的声音,也是人体触电的声音,小女孩整个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少年B被吓到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她怎么一动不动?”
少年A很有成就感地笑了,“她死了,你可以四处宣扬是我做的哦。”
他的语气里充满期待,很希望少年B把他杀了人的事情宣扬出去。
少年B怕了,如果被人知道小女孩是被电死的,他也会被怀疑的。
于是他把小女孩扔进游泳池里。
然而小女孩的真正死因是溺水身亡,而不是触电。
小女孩的死自然被当成了意外,即不慎跌入泳池。
女儿的死不是意外
少年A怀有杀意,却没有成功
少年B没有杀意,却害死了小女孩
小女孩的母亲叫森口悠子,单亲母亲。
女儿就是她的全世界,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森口是一名老师,事后发现女儿的死与学生有关,不是意外。
当她向这两个少年询问女儿的死因,
少年A得意洋洋地表明自己就是想杀死小女孩,一点也不在意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
少年B则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是受害者,被A利用了。
害死一个无辜弱小的人,两个人漠视生命,没有任何的负罪感。
不可原谅,无法原谅,永远不可能原谅。
她不打算借助法律,因为就算告诉警察,他们也不会坐牢。
电影中有一个例子:
在校表现老实的女生偷拿实验室的剧毒物质掺入晚饭里毒死了自己的家人,还在网络上记录家人中毒时的症状。
然而这个女生因为未满14岁,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也不会被公开照片和姓名,反而是教女生药理知识的理科老师遭到网暴。
恨充斥在脑海里,她要为可怜的女儿复仇,虽然很想杀了他们,但她选择比杀人更好的复仇方式。
少年A
少年A,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少年,学习成绩很好;在同龄人看动画的时候,他在看深奥的著作,利用电学知识制造小发明。
表面上看是一个好学生,但事实上,他冷漠残忍。
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用自己制作的工具,称之为处刑机器,虐待捡回来的猫狗,然后把尸体和处刑机器上传到自己创建的网站上。
他自傲自狂,觉得自己很有才能,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愚蠢的笨蛋,根本没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别说动物,就连人他都怀有杀意。
少年A根本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他的母亲。
书籍《告白》有一句话说明了少年A对母亲的感情:我唯一爱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让我非常难过。
A有极强的恋母情结,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极度缺爱。
在A的眼中,母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子工程学者,却与一个平庸的凡人(他的父亲)相恋。
生下他之后,她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教导他。
但是她还是后悔了,后悔了放弃自己的事业,A的存在让她感到痛苦。
在A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不会给他讲童话故事,而是教他电子工程的知识。
也许是A的表现不符合她的高期待和严标准,这让她很抓狂和挫败,总是动手打A。
时间久了,A的父母离婚了。
A的母亲选择了自己的事业,结果当然是抛弃A,留给他一堆深奥、晦涩难懂的著作,说了一句经常说的话:因为你身上流着我的血,所以继承着和我一样的才华。
A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
他一直对母亲抛弃自己这件事耿耿于怀,也不敢主动去找母亲,害怕自己再次被抛弃。
但A一直坚信自己和母亲是血脉相连的,他要施展母亲留给他的才能。
A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受到瞩目,这样他最在乎的人(他的母亲)就可以看见他的才能,才不会抛弃他。
少年B
少年B胆小懦弱,内心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也没有什么朋友,成绩一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但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心有不满时,不敢反抗,也没有勇气告诉老师,就只会在本子写满“去死”的恶毒话语。
B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
他母亲一直觉得B是好孩子,不断地在外人面前夸他善良,就连B把小女孩扔进了泳池,她逗觉得B好可怜,竟然被别人利用。
杀人动机
杀人可以引起注意
A的发明获得了全国大赛初中组的优秀奖,他很开心,心想很多人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他。
但是获奖的那天,因为媒体在大肆报道一个同是十三岁的女孩毒死家人的事件,根本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优秀,母亲也不会。
A非常生气,他觉得这个女孩一点也不厉害,凭什么可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要是他肯定连杀人工具也可以自己亲手做出来。
A有了杀意,用自己做的工具杀人,随便杀什么人都无所谓。
他要找一个共犯当他的证人,认为B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一个心有不满却不敢做些什么的胆小鬼。
杀人为了证明自己是胜利者
内心弱小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自己遇到问题就责怪别人不帮他。
B因为违反了不得出入游戏厅的校规受到了处罚而对女老师心生不满,认为当他遇到困难时女老师不帮他。
这时A主动向B搭话,提议用他的工具去教训坏人,但没有指明是杀人工具。
人选由B来定,B很兴奋,决定选择女老师的女儿,来惩罚她重视自己的孩子多于学生。
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但实际上B没有交代的是他其实也是有杀意的。
在他抱起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眼皮动了动,他知道女孩还活着。
但是A离开泳池的时候,说B就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废物。
B脆弱敏感的自尊心被狠狠地伤到了,他要做成A没有做成的事,直接把活着的小女孩扔进泳池里,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头也不回地离开。
复仇
教室
在学生们喝完牛奶后,女老师说自己把含有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害死她女儿的凶手的牛奶中,两三个月之后他们需要去验血,如果感染的话,潜伏期是5~10年。
事实上,她并没有这么把血液注入到牛奶中。
但这些学生对HIV了解甚少,一听到HIV就本能地害怕。
女老师这么说是为了让A、B每天活在恐惧中。
B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喝了含有HIV血液的牛奶,就一定感染上艾滋病了,自己活不久了。
B每天都处在恐惧中。
他不敢去学校,觉得班上的同学知道了他是“杀人凶手”,一定会欺凌他并且杀死他。
他母亲一直认为B是一个优秀善良的好孩子,对B有着高期待,肯定接受不了B是个怀着杀意的“杀人凶手”。所以B也不敢告诉父母自己遭到感染了艾滋病的报复,害怕父母知道事情真相后,父母会抛弃他。
B不洗头,不洗澡、绝对不让家人碰他碰过的东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发狂地乱叫,饥饿感和身上的臭味是他活着的依据。
但是女老师利用新老师,让新老师和同学每周都去B家家访,就是抓住B胆小怕死的心理。
B非常恐惧,他认为新老师和同学都是女老师的眼线,是女老师派来准备杀死他的,而他妈妈却没完没了地说女老师的坏话。
B最终精神失常,用水果刀砍死了自己的母亲。
A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他非常希望感染这个会危及生命的艾滋病,这样他的母亲一定会来照顾他的。
然而,A发现自己并没有感染,失望透顶,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消磨时间,甚至杀了自己的女朋友,因为她说了A的母亲抛弃他这类的话。
A得知自己母亲再婚并且怀孕后,认为自己彻底被抛弃了,他也不想活了。
他要干一件震惊社会的杀人案件,媒体肯定会大肆报道,这样母亲肯定会注意到他的。
A在学校的讲台上安装自己制作的炸弹,引爆的开关是他手机的发送键。
他打算炸死自己和一群师生。
然而A按下了引爆键,学校大厅没有爆炸。
森口一通电话彻底报复了A:我将你制作的炸弹放在你母亲的研究室,你按下了引爆键,是你亲手杀死自己这世上唯一最爱的人。
复仇完成。
一个悲剧,真的是人性本恶吗?
A成长在缺爱的家庭里,而B则在溺爱中长大。
两个少年的性格截然不同,却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不得不说,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人物和故事虽然有点极端,但人物和故事背后涵盖的很多现实问题值得全社会反思,比如青少年犯罪以及法律、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人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