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古代的哪种假期类似于现在的“寒假” 蚂蚁新村1月5日答案最新

点击查看【2023年蚂蚁新村今日答案最新更新完整版(今日已更新)

问题

猜一猜:古代的哪种假期类似于现在的“寒假”

答案:授衣假

解析:我国学生的放假制度源远流长,古代有旬假、田假和授衣假。旬假每10天休息1天,类似于周休制度:田假是农忙假,农历五月份放假,时长一个月,类似于暑假;授衣假是在农历九月份,方便学生回家取冬衣,类似于寒假。

夏至后,天气果然更热了,蝉愈躁,人愈困,课堂上怕是再也坐不住了,对学生来说最期盼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暑假了。而我们这些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最羡慕的就是他们每年很长的放假时间了。“寒暑假”顾名思义就是夏天太热,注意力没法集中,等秋天凉快了再来;冬天太冷,手脚不听使唤,等开春暖和了再来。提到放假,很好奇古代的学生们有没有寒暑假呢?他们的假期是怎样的呢?

 

古代没有寒暑假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学子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寒假和暑假的。

早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在京城长安设置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里面的学生叫“太学生”。

汉末天下大乱,三分归晋后,太学中断。“永嘉南渡”之后,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在鸡笼山建立“建康太学”。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设太学。唐承隋制,武德元年,设国子学,改太学为国子监。宋袭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添武学。在国子监里的学生叫做“监生”。

明朝,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清朝顺治七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国家创办的最高学府,管理和考核是十分严格的。所以,无数学子能够进入这里求学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有毅力和有恒心的一件事。

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为了保障学子们能够安心学习,劳逸结合,体谅背井离乡、思念亲人的苦楚,休假是必要的,只不过在形式和称谓上,与现代都略有不同,当然也没有现代的寒暑假时间长。

 

古代学子们的假期

第一种是“旬假”。类似于今天的双休,不过只休息一天。古代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十天为一旬,故称旬假。10天休1天,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忙赶回家里看一眼;而对于离家很远的学子们来说,根本不可能回家,只好待在学校,这种情况有点像今天所说的走读生和住宿生哦。这种假期虽然时间短,但在一年中还是比较多的。

 

第二种是“田假”。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是基础,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农忙时节-麦子熟了,学生可以休假回家帮忙,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田假大体上和今天的暑假差不多,时间只有一个月。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不过,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这一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第三种是“授衣假“。《诗经》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新唐书》记载:时令进入农历九月,已近秋天,气温渐凉,学生们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故曰授衣假。此假类似于今天的寒假,时间只有一个月,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途花费的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凡逾期未返者,学校会毫不犹豫地劝退。但据史书记载,古代这些国子监的学生们,非常珍惜在最高学府就读的机会,极少有“超假”不返的。

 

除了以上三种假期,要是家里有急事或家人生病也是可以请假的,准几天假休几天假。遇到法定假日,如清明、春节、元宵节,全国放长假,学生们自然也放假了。

暑假是个舶来品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朝廷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洋人那一套制度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

1928年,蔡元培先生为南京国民政府起草教育法,第一次将暑假写进了法律,他将小学暑假定为四十五天,将中学暑假定为五十天,将大学暑假定为六十天——学生年龄越小,暑假时间越短。

 

哈哈,现在还有学生在抱怨暑假的时间太短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