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现在还有吗(印度现在还有佛教徒吗)

印度教现在还有吗?

现在还有印度教。

印度教主要存在印度。

印度教不会从印度消失。只要有印度人,就会有印度教。

为什么印度教兴起?

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印证着“国教”印度教的发展历程,而且暗示着印度文化的变迁方向。

(一)婆罗门教到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演变过程,同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印度教的源头可追溯到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化。

公元前 1500-600 年印度的奴隶制社会经历了从走向鼎盛到逐渐衰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操印欧语系语言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大规模地分批迁徙进入印度次大陆并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农耕民族的转化。随着印度文明的成熟,记录和描述印度人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著作《吠陀》逐渐形成,并成为印度人的圣典,故该时期又被称为“吠陀时期”。 “吠陀”一词意为“知识”。狭义的吠陀指的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书构成的《吠陀本集》。除此之外,广义的“吠陀”又包括了除《吠陀本集》外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对《吠陀本集》进行注解和阐释的著作。

吠陀文化作为一套庞大的文化体系,它是印度文化的源泉、具有典型的印度民族特征,成为了后来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在早期吠陀时期,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便开始产生了,它是一种以多神崇拜为主的早期宗教,这种宗教的祭司被称作婆罗门,因此,这时的宗教也被称作婆罗门教。

《梨俱吠陀》就是这一时期婆罗门祭司举行祭祀时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汇编,后来演变成了婆罗门教圣典。到了以《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代表的“后吠陀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新的生产力推动了吠陀文化在次大陆的发展和传播。婆罗门教逐渐形成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以由多神崇拜演变为三大主神崇拜、以“羯磨”理论(因果业报)为核心思想的宗教。在此基础上,这个宗教又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代表着祭祀,有着至高无上的特权;刹帝利代表的是国王和武士阶层;吠舍指的是从事商业的人;首陀罗指劳动者;排列在四大种姓之外的贱民指奴隶。四大阶层所代表的种姓和职业为世袭制。

伴随着婆罗门祭祀阶层地位的不断崛起,形成了一个专职的、掌握宗教特权的“婆罗门”种姓集团。随着印度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到来,刹帝利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婆罗门阶层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挑战;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人阶层的崛起、王权势力的扩大,在城市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恒河中下游东方诸国,兴起了佛教和耆那教。其中,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灵魂转世和“羯磨”理论,反对婆罗门教《奥义书》形而上学的观点,力求改变种姓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缓和了印度社会的矛盾冲突。可以说,佛教的兴起是印度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

(二)佛教的衰落到印度教的兴起

佛教的兴起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一位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他吸收了婆罗门因果业报的思想,提出了以四谛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第一次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并把佛教作为了国教。此后,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虽然佛教的兴起给予了婆罗门教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它也促进了婆罗门教的改革,使得婆罗门教转化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在公元 4 世纪到 6 世纪中叶的笈多王朝,以恢复印度传统文化为契机,婆罗门教得以复兴。印度著名的改革家、吠陀哲学理论集大成者商羯罗领导了一场复兴婆罗门教的运动,得到了各地王公贵族的支持。“新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教义中的合理成分、继承了婆罗门教的思想,主张苦行方能求得解脱、反对婆罗门特权、崇尚人人平等的理念。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说:“如果说婆罗门教同化了佛教,那么这种历程在很多方面也改变了婆罗门教本身”。“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在教派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发展,一方面迎合了印度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恢复了种姓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倡非暴力主义的做法深入人心。因此,新婆罗门教——印度教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拥有着众多虔诚的信仰者,从而作为印度第一大宗教至今。

印度教的四个派别?

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教派,梵天,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

毗湿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

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在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历史上柬埔寨为何是印度教?

柬埔寨位于东亚和南亚两大区域之间,它的地理位置使其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吴哥文明。

印度文化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传播,对柬埔寨的影响尤其深远。有学者称,柬埔寨人丛言谈举止到行为习惯都酷似印度人,却丝毫不像它的近邻越南人。柬埔寨文化中的许多方面自古以来就被打上了印度的烙印,而又以在宗教、风俗习惯、文字和艺术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印度在宗教方面将柬埔寨由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带入到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交替发展进而最终确立小乘佛教主流地位。

在印度宗教传入之前,柬埔寨处于母系社会,存在着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派使者到东南亚弘扬佛法时,有佛教徒到了柬埔寨,佛教开始传入。当时佛教在柬埔寨并没有形成主流地位,只是呈散乱状态。公元1世纪,印度建立了扶南国,婆罗门教也随之进入了柬埔寨,到4~5世纪时,婆罗门教成为了柬埔寨的国教。然而,婆罗门教的地位并没有妨碍佛教的发展,扶南和当时盛行佛教的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武帝时扶南派使者送给中国珊瑚佛像,扶南还曾派三位高僧到中国传译佛教。当时佛教在柬埔寨同样繁荣,扶南也被认为是5~6世纪时佛教东进的一个重要影响。

6~7世纪时,印度教被传播到柬埔寨。印度教是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它融合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并杂取了民间信仰。柬埔寨人对传入的印度教进行了一些改革,崇拜毗湿奴和湿婆。在后来的两百年间,印度教一直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直到9世纪末,柬埔寨王子从佛教在东南亚的中心爪哇带回了许多佛教徒,曾一度衰落的佛教重新兴盛。王子复国后,建立了两个都城,分别崇拜毗湿奴、湿婆和观世音,这两个都城的并存表明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共生。

从祖先崇拜到婆罗门教、佛教并存,再到印度教、佛教共生,应该说14世纪前柬埔寨的宗教是多元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势力相互交替发展的过程。14世纪时,小乘佛教传入了柬埔寨,至此,柬埔寨改变了众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小乘佛教从此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持续到当代。在近代,曾有西方宗教试图到柬埔寨传播,但数百年来成果却不大,小乘佛教的地位依旧难以撼动。

柬埔寨独立后,小乘佛教被定为国教,佛教生活渗透到柬埔寨的许多领域。每人一生必须为僧一次,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均不例外。许多节日也和佛教有关,如佛陀诞生日、成道日、涅槃纪念日。

印度教简史?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

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为什么印度信的是印度教?

首先,主要因为印度教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了既定的社会关系之外,对其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约束。

其次,种姓制度广泛、有力地支持着它。自然得到坚持种姓制度的成员们的支持。

再次,印度教教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适应性很强。

最后,印度教把自己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社会既成关系外,对其信徒几乎并无其它宗教束缚。

信印度教的国家有哪些?

印度,尼泊尔,锡金的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

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不丹也有一部分人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的民族宗教。为印度人生活、社会制度的轨范。又称新婆罗门教。系以婆罗门教传统为基础,吸收上古以来的印度土著信仰,融合耆那教、佛教等教义,经长期孕育、演化始成。约形成于西元四世纪,尔后经商羯罗的改革,而逐渐定型。今日教徒分布于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尼的巴厘岛等地。也流行于东南亚与非洲的印度移民之间。

印度教创始人是谁?

莫迪!

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成为国民志愿团一员,主要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

1977年印度政局又发生大变。莫迪等人的活动恢复正常,由地下转到了地上。

1978年被志愿团委任为古吉拉特邦一个区的负责人。

1981年成为志愿团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总部的宣传和联络负责人,负责与其他印度教组织及海外印度人的联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