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名词解释外国文学(意识流名词解释心理学)

意识流名词解释?

意识流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中文名

意识流

源于

心理学

创作者

詹姆斯

作用

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

什么是意识流和蒙太奇?请举例说明?

意识流小说于20世纪出兴起于西方。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故事结构,故事的结构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空的跳跃多变。

  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联想有哪些?

散发式联想。

意识流小说的共同特点如下: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

请问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具体指什么?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文学中的意识流指的是什么?

“意识流”一词最初为心理学词汇,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首次将此词语引入文学界。至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成为英、法、美等国流行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又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特点?

意识流小说特点之一:毫无逻辑

一篇短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尚可读完,倘若去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长篇意识流小说,真正去看完它的人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意识流作品本身的毫无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带来的是一种枯燥,它不似传统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情节为驱动,有逻辑的去展开一系列的人物内心和行为。就如它本身所属的文学流派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作家意识的流动。

就如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里说那样:我们的意识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狂热地集中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更新鲜的事物,就好像一群蚂蚁涌向一根稻草,抬着它走了一段就丢弃了……

意识流小说也是一样,它最大的逻辑就是毫无逻辑。

《墙上的斑点》,作者从墙上的斑点,回想到小时候的自己,小屋的主人,斑点的来源,屋里的某个蓝色罐子,生活的感悟,对男人和女人的思考,窗外的风景,自己幻想的行为等等。

所有涉及之处均无任何联系,意识流到哪,作者就写到哪,就好像听着一首音乐,音乐到哪,意识流到哪,就写道哪。

在这毫无逻辑的作品里,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无逻辑的作品,意识的流动中所创造的作品就没有价值,没有美感了么?

毫无疑问,当然不是。

在文学世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家的意识流动是未来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工具,就如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里所阐释的那样。

我希望能偶然碰到一些令人愉快的思路,这也能间接地为我增添信心,这种想法很令人愉快,即使是最不愿意听到恭维的谦卑人士也会时常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它不是直接的自我恭维,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在意识流写作中的作者并不是真正的作者,不是现实中的作者,而是隐含作者。而在这种完全忘我的创作状态中,则在一定程度上更大概率地会创造出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种前意识下的状态思考,是作家前意识的结晶。

意识流小说特点之二:无意识的幻想

《墙上的斑点》里开篇第一句:

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时候,我注意到墙上有个斑点。

最后一段为:正当意识领域大动荡间,我感到有人站在我旁边说: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买报纸?”

“其实报纸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新闻。这场该死的战争,让它见鬼去吧!……不过,我觉得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继续留在墙上。”

啊,墙上的那个斑点!原来是只蜗牛!

小说开头就陷入了幻想当中,作者直接来到了一月中旬的时间点,然后注意到墙上有个斑点。而

英国文学意识流名词解释?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 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意识流,什么叫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含义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

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扩展资料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