宧和宦的区别?
1、读音不同
宦读huan四声,宧读yí
2、字义不同
宦,指官,如官宦人家。也指太监,如宦官。 宧,指屋子里的东北角。也做人名使用。清末民初袁世凯手下一个军阀就叫陈宧。
在汉语中存在许多字形相近而词义却完全不同的象形字。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写字时细心甄别,以防读错用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官和宦有什么区别?
官的本义是“官吏的馆所”即“官府”,后引申为官职、官吏。《说文》中解释“官,吏事君也”,意思是官是“侍奉君王的官吏”。
而宦的本义是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后引申为官员。《古代汉语》中解释宦是“当贵族的仆隶”,《说文》强调宦是“学官事”。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官的等级更高,更受人尊重,而宦略含贬义。
宦是啥意思?
宦(拼音:hu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宦的古字形从宀(mián),从臣,本义为在帝王或贵族家里做奴仆。引申有官职、学习官吏的事务、做贵族的奴仆、太监等意义。
宦怎么读?宦官是什么意思?
宦的读音是huàn。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宦本意是指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引申义是官员。
到了明朝,对于年纪大的太监又称伴伴。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侍,中东国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
做冠为宦的意思?
做冠为宦不是这个“冠”,“做官为患”应是“做官为宦”吧。
“宦”:《说文解字》曰:仕也。《左传宣二年》:宦三年矣(注)宦,学也,学职事为官也。又:凡事人者皆曰宦。(现代话:见习生。然后,晋生助理。)
“做官为宦”:就是当官的意思。
乌纱帽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宦是什么意思?太监吗?
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
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
宦阉什么意思?
指在宫中任职的阉人
根据史料得知,宦,指的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指的是任职于宫内之人,就相当于是皇帝的近身侍卫,宦籍,指的是用来登记出入于宫门的登记册。
而在秦汉时期,被去势的男人才被称为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才会被称为“宦阉”,这个定义是非常清楚的,如赵高只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被去势的宦阉。
再来看看所谓“隐宫”说法的来历,《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是宦阉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但对于“隐宫”一词,史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