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等于多少马赫(1赫马等于多少公里)

1马赫是几公里?

大约等于1225公里每小时。

马赫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但它是一个相对数值。它是由物体的飞行速度除以声速得到的数值,因此说1马赫可以代表声速。但我们知道声速跟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在空气中标准大气压下温度15摄氏度的时候声音传播的速度就是340m/s,那也就是说一马赫在标准大气压下15摄氏度的时候是340m/s,如果换算成公里每小时那就是1224公里每小时。

1马赫速度多少公里?

1马赫就相当于每小时大约1224公里。

由于音速不是固定值,不同的条件下(如介质、温度、压强等等)的音速具有不同的数值,因此如果要问1马赫速度到底有多快,我们并不能直接说1马赫相当于每小时多少公里,而应该在此之前加上确定的条件。

例如在地球大气层中,当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15摄氏度的时候,空气中的音速约为每秒钟340米,在这种条件的空气中的飞行速度。

马赫和马赫20有什么区别?

所谓马赫,也就是音速的倍数。

众所周知,在常温下,音速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2米/秒。

因此,1个马赫就相当于每秒342米的速度(342米/秒)。

20马赫就是音速的20倍,也就是每秒(342×20=)6840米/秒,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了。

综上所述,马赫和马赫20的区别很大,马赫是音速的倍数(1倍),马赫20就是音速的20倍。

1马赫的速度是多少?

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的比值,音速(即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高度、温度与大气密度等状态下具有不同数值,只是一个相对值,每“一马”的具体速度并不固定。马赫其实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的名字,由于是他首次引用这个单位,所以用他的名字所命名。

马赫数1即一倍音速(音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是气体介质中传播,介质密度愈大,则音速愈快,所以马赫的大小不是固定的):马赫数小于1者为亚音速,马赫数大于5左右为超高音速;马赫数是飞行的速度和当时飞行的音速之比值,大于1表示比音速快,同理,小于1是比音速慢。

1马赫多少公里每秒?

马赫不是距离单位,而是速度单位。一马赫即一倍音速,马赫的速度换算相当于340米每秒,换算后等于1224千米每小时。

“马赫”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知道马赫是由两个速度相除得来的,物体的飞行速度以及特定的音速,在这里音速是变化的,和很多条件都挂钩。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在宇宙探索的时候,由于宇宙的空间尺度很大,长度单位米、公里等等来表示,前边的数值太大了,因此科学家就设定了新的概念用来表示距离,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科学家就把这个日地距离表示成为一个天文单位。

但是这还不足以对整个宇宙的大小进行表示,因此就出现了光年,表示光飞行一年的距离,除此之外还有秒差距、千秒差距等等,它们都是距离单位,只有在宇宙学领域应用的较多,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其实马赫大概也是相同的意义,以声速为基本“单位”,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就用几马赫来表示,也就是几倍的声速,只不过这个时候要确定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标准状况下可以取值340m/s。但如果火箭已经远离地球表面,大气变得非常稀薄,温度以及压强等纷纷变化,那么声音的速度自然也就变化了。

但是通过马赫这个表示速度的方式,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一个物体的真实运动速度,例如超过1马赫就表示超音速飞行了,如果大于等于5马赫就意味着超高音速飞行,但是现在人类飞行器达到这个速度的很少,洲际导弹算其中之一。

1马赫到10马赫的速度?

1马赫,等于每秒钟能飞行340.3米;那么,10马赫,就是每秒钟能飞行3400.3米,这个飞行速度是非常快的。

这个不能简单换算,因为缺少已知条件:高度、空气温度、密度等,一个词,就是音速,即声音传播速度,它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不同情况下的音速也不相同,而最重要的是,1马赫=1倍音速,10马赫=10倍音速.

在地表面上,气温15摄氏度时,音速约为340.3 m/s,1马赫约等于1225 km/h,10马赫约等于12250km/h.

但是到了高空就不一样了,即使飞行物以相同的速度飞至高空,其马赫也会因所在高度空气的音速不同而有差异,高度越高,音速越低,反而使得马赫越高.

马赫的意义?

解决了速度与抗热材料的关系问题。

马赫是表示速度的量词。马赫数一即一倍音速(音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是气体介质中传播,介质密度愈大,则音速愈快,所以马赫的大小不是固定的):马赫数小于1者为亚音速,马赫数大于5左右为超高音速;马赫数是飞行的速度和当时飞行的音速之比值,大于1表示比音速快,同理,小于1是比音速慢。任何物体在超高音速飞行时其头部的激波后方都会产生超高温气流, 因此选择抗热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叫马赫?

马赫是表示速度的量词,又叫马赫数。一马赫即一倍音速(声速):

马赫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奥地利学者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

马赫一般用于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由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不同的条件而不同,因此马赫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每“一马赫”的具体速度并不固定。在低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低些,一马赫对应的具体速度也就低一些。因此相对来说,在高空比在低空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马赫数。

1947年10月14日,耶格尔驾驶X-1试验飞机在加州南部上空脱离B-29母机,上升到一万二千米高空,并在此高度上达到每小时1078千米的速度,首次突破音障,超过了一马赫。

当马赫数Ma<1.0 时,流体所受的压力不足以压缩流体,仅会造成流体的流动。在此状况下,流体密度不会随压力而改变,此种流场称为亚音速流(Subsonic flow),流场可视为不可压缩流场(Incompressible flow)。一般的水流及大气中空气的流动,譬如湍急的河流、台风风场和汽车的运动等,皆属于不可压缩流场。但流体在高速运动(流速接近音速或大于音速)时,流体密度会随压力而改变,此时气体之流动称为可压缩流场(Compressible flow)。当马赫数Ma>1.0,称为超音速流(Supersonic flow),此类流况在航空动力学中才会遇到

马赫 简洁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1838年2月18日生于奇尔利茨。父亲是家庭教师。童年时代在大自然的魅力下善于用听觉、触觉观察事物的因果关系,初中时,他对教会学校的课程不感兴趣而被视为不适宜研究学问、成绩不佳的孩子。父亲的藏书成了他自学的宝库。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哲学,1860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864~1867年在格拉茨大学先后任数学教授和实验物理学教授,1867~1895年在布拉格大学任实验物理学教授,两度被选为校长。1901年退休,但仍在家继续从事科学著述。1916年2月19日在德国特斯特腾逝世。

马赫一生主要致力于实验物理学和哲学的研究。发表过100多篇关于力学、声学和光学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他研究物体在气体中高速运动时,发现了激波。确定了以物速与声速的比值(即马赫数)为标准,来描述物体的超声速运动。马赫效应、马赫波、马赫角等这些以马赫命名的术语,在空气动力学中广泛使用,这是马赫在力学上的历史性贡献。他首先用仪器演示声学多普勒效应,提出过n维原子理论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