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上谈兵的出处)

  纸上谈兵的意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纸上谈兵的出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让孩子之间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纸上谈兵的道理不能当真

有好多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话,要不然其实没什么道理,要不然是大而化之、听起来很美的废话,要不然就是很难操作甚至不具有操作性。除了惹争议变话题,或者让不明真相的膜拜一下,对于实际生活没有实质帮助,听听就好,不听也没什么,我们自己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首先还是眼前桩桩件件的鸡毛蒜皮。例如诗和远方,例如只要做到这几点孩子就听话爱学习,例如让孩子之间自己解决问题。
在群里对这句话开始讨论的时候,支持“让孩子之间自己解决问题”的,都要加上很多条件,例如,如果是两家人一起,那么三观要相近,尤其是育儿观和方法;一般都是说自己家里的两个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矛盾,不要总来找家长告状。反对的,就一个理由,孩子如果自己能解决问题了,要监护人干嘛?
我们的疗法里有句话,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这说的是成年人。我们的成长,就是学会处理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无论是从观看认知,还是到策略和能力,无论是选择回避、迎战还是妥协,只要对于个人来说是恰当的,就不会出现外在的冲突和内心的纠结。
不管家长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和局限,只要还是正常行为的人,总比孩子的经验多、知识多、办法多,那么,当孩子之间有纠纷发生的时候,无论是事先给孩子的教导或者提醒、事情发生中进行适当干预,还是事情结束后跟孩子一起回顾、反思、吸取教训,就都是父母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让孩子自己解决、不闻不问,要么过度干预、替孩子出头。
那么,怎么才知道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情绪,是最明显、最容易觉察的信号。
情境一:两个不算太熟悉的家庭一起出去玩,一家是三岁左右的男孩,另一家是差不多年龄的女孩。女孩妈妈一路念叨育儿经,总在批评男孩妈妈做得不对,两个小朋友一有矛盾就批评男孩子。男孩妈妈因为自己的儿子确实平时比较调皮,就尽量忍让、道歉、批评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天,女孩妈妈动手打了男孩。
情境二:过年夫妻俩带儿子回女方老家,妻子的哥哥嫂子家有一个大两岁的女孩,霸道不讲理,她的家长不管,视而不见。有时候女孩直接抢走男孩的玩具。男孩眼睁睁地看着爸爸,爸爸碍于妻子和妻子家人的情面,也只能干瞪眼,没办法。
在这两个情境中,家长必须要站出来了,因为,孩子的情绪-无助、抓狂、委屈、生气等等,早就清清楚楚了。家长自己的情绪呢,隐忍背后是不甘心、委屈、气愤,否则不必忍。
情绪涌动,常常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者目的没有达到的信号。此时我们不是去关注信号,不是去压抑信号,也不是宣泄信号,而是要顺着信号的指引,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怎么面对和处理。例如,孩子想自己独占玩具,或者孩子想尽兴但是却忽略了旁边的孩子,自己感受到了过度被鄙视被批评被冒犯,自己的孩子被打时的愤怒、心疼、伤心,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玩得开心,希望两家的大人和睦友善,至少和平共处,给孩子们做个榜样,我们希望有分歧的时候能够好好商量共同解决,有纠纷的时候能够礼貌谦让同时公平公正,希望在一起的假期或者过年美好祥和,同时界限清晰、各自要管好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难以实现吗?遇上难搞的朋友、亲戚就太难了!难怪前面的家长说要用心挑选一起出去玩的玩伴,这样能比较有效地避免处于不利又无能为力的处境。可是,有的时候,不要说你没的选,就算做了选择,也难保一切顺遂。
关键是,你不能用隐忍来委屈求全,委屈不但求不得全,反而常常换来得寸进尺,亲戚背后还可能说这家人就会哭丧脸好像我们亏待了他们似的。
你要自己去争取你想要的。那位家长说,我不想闹矛盾啊,反击对方虽然痛快,可是也破坏了气氛和友谊。唉!咱们难道除了隐忍就是进攻这么非黑即白两个极端吗?既不冒犯对方,又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是做不到的。我们叫做“既礼貌又坦白”的沟通。如果你担心自己一说出话来容易伤人或者变成吵架,那么需要正向表达的训练。
例如情境一,在朋友一开始就大讲育儿经、明示暗示你不会带孩子的时候,你就可以既夸奖她爱读书学习,也告诉她育儿没有标准答案,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互相尊重比较好。话怎么说出来听着夸奖对方又不自卑自贬、让对方知边界又不厌恶责备对方,是可以练出来的。比如,你可以说:“哎呦,听起来您对育儿理论很有研究哦,说出来都是一套一套的,您还真花心思了。我也是,看了好多书,听了很多讲座。最后我发现,育儿不是看病或者做数学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办法。带孩子是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就像爱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都可以。千万不能刻板。互相包容和尊重那是最好的。”
如果她还不听,那就放下这头,去实现你最想实现的:孩子玩得开心。不要指望小朋友们在一起一定、必然会玩到一起。当你发现他们不对付,三岁的孩子可不是只想着自己,体谅不了别人,那么,你需要去带领他们玩。坐他俩中间,人工分割出有效安全空间,然后给他们讲故事,或者车里空间小就玩最简单的游戏,你喊鼻子眼睛耳朵让他们去摸自己的鼻子眼睛耳朵。等等。这中低智商简单重复还带点知识性挑战敏捷度的游戏,咱民间有的是啊,不用看书学习才会。哄孩子嘛。
孩子们一旦喜欢上了你这个孩子头,你带他们玩,给他们安排有意思的任务,你不想让他们围着你都做不到,你的话他们绝对言听计从。对方家长亲自看到是育儿理论有用还是你的招数方法有用,她除了羞愧和佩服,还敢来挑战你吗?
再看情境二。到亲戚家做客,更要主动热情。主人忙着招待你们烧菜做饭,你除了帮主人打下手,还可以(其实这个工作是最好的)看孩子减少主人的后顾之忧。孩子都眼巴巴地看着你了,你对亲戚家孩子的霸道也不满意,那么更得做些什么来扭转尴尬局面,创建和谐家庭。比如,你发起一个两个小朋友都可以玩的游戏(我就不举具体例子了),亲自演示和促进“一起好好玩”。如果亲戚家的小朋友不合群、不想玩,或者你对她很生气不想带她玩,那你就和你儿子俩人玩,玩得越开心越热闹越好。实在不行带你儿子出去转转,看看妈妈老家的街景和风土人情,尝尝当地小吃也可以,至少部分地实现了“过节大家要开心”的目标。
绝不能坐在那等着孩子自己去解决。
难吗?
如果觉得难,难点不在如何教育孩子,在于你自己是不是能够捕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并予以解码,找到背后的需求和目的,然后,锻炼出本事去把控局势、调解纠纷、有效沟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