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个人资料及简介400个字 邓稼先的内容简介

邓稼先的介绍?

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延伸阅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都对中华这片土地虎视眈眈。

为了扼制新中国的崛起,他们动不动就会对中国进行核讹诈、核威胁,妄图从精神上打倒我们。可正如毛主席所说:“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到最后我一定能战胜你。”

核威胁对人类影响巨大

华夏民族的反抗精神,是核武器都打不垮的。但是,要想彻底消除核武器威胁,我们自身就必须要首先拥有核武器。也正如毛主席在朝鲜战争时所说的那样:“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

为了能将卡在中国命运咽喉上的威胁彻底清除,无数人为此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奋斗在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才换来了1964年10月16日15时那朵盛开在新疆罗布泊的蘑菇云

然而,我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祭奠者邓稼先,却因辐射患癌全身出血,在妻子怀中默默离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彻底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求学报国

决定研制核武器时,正值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连最基本的物资技术都极端匮乏,研究核武器无异于登天。经过长期交涉,中苏最终决定在1956年10月15日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标志中国正式在核武器方面接受苏联的帮助,并制定了开展原子弹研发工作的596计划。

1958年秋,核工业主管部门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表示国家要准备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这项艰苦的、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邓稼先听完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应下。

邓稼先正在工作

1958年的邓稼先还不到35岁,在科研领域还算是一个“年轻人”,但是他在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却是十分瞩目的。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时逢乱世,在爱国革命思想的熏陶下,邓稼先早早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度参加抗日活动和爱国救亡运动。

1941年,他成功考入抗战极度困难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物理系,尽管在校期间条件简陋、生活清苦,邓稼先却还是在西南联大良好的学术氛围之中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年轻时期的邓稼先

抗日胜利以后,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反国民党的革命斗争之中。第二年,他便受聘担任北大物理学教授,开始逐渐萌生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留学的想法,好学习掌握更先进的知识用以报效祖国。

于是,在1947年,邓稼先成功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在第二年秋天进入美国印第安州的普渡大学进行深造。由于他学习成绩十分突出,仅用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的邓稼先仅有26岁,因年纪太小,他便得了个“娃娃博士”的名号。

邓稼先旧照

而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为了把邓稼先留在美国,美国政府不惜开出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就连他的老师和同校好友也都纷纷挽留他,但是邓稼先全都婉言拒绝,铁了心要回到祖国,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当中。

1950年10月,邓稼先果断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立马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也取得成效,以《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奠定基础。

隐姓埋名终成两弹元勋

1958年6月21日,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邓稼先与家人

就这样,为了“搞一点原子弹”,邓稼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严格保密的原子弹设计工作之中。临走之前,出于保密,他只能对妻子许鹿希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会很困难。自古家国两难全,邓稼先此时虽心中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对妻子愧疚地说:“以后这个家只能靠你了。”

妻子似乎猜到了什么,轻轻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一切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没在严格警卫却又荒芜不生的大漠戈壁,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原子弹的任务之中。

他带着一批刚毕业不久的稚嫩大学生,日夜挑砖捡瓦亲身建设试验场地,最终硬生生地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泊油路,在松树林旁搭建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邓稼先绘像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邓稼先想尽办法搞来有关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的理论书籍,由于这些书籍都是外文书,而且仅此一份,为了满足所有研究人员的学习资料需求,邓稼先带头组织大家连夜印刷,一个人负责念,大家一起翻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为我国“争气弹”的研制殚精竭虑。

由于当时基础科学发展程度的限制和研究条件的艰苦,许多研究人员不得不使用十分传统落后的打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有的时候,为了演算出一个数据,他们甚至要一日三班倒地花上一个月甚至一整年多的时间,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邓稼先伏案工作

作为理论部负责人的邓稼先,每次因过度劳累、思维中断时,都会着急地说:“一个太阳不够用啊。”,可见核武器研究工作的紧迫性和艰难性。尤其是在1959年苏联中断并撤销对中国核武器的援助之后,我国核武器研究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这条路也将走得更加艰难。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国内经济困难,针对核武器研究的资金也不得不削减,核武器研究进入最艰难的卡脖子时代。但邓稼先和其余一大批科学家们仍然迎难而上,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青海、新疆、罗布泊这一大片黄沙漫漫的荒芜之地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奠定了中国和事业发展的第一步。1967年,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国就成功研制出氢弹,举世震惊。要知道,当时的美苏法等核武器大国都没有搞出氢弹,但我们偏偏创造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邓稼先讲解知识

辐射患癌全身出血

但奇迹往往是用无数科研人员的健康和性命换来的。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由于投弹降落伞质量太差,弹头遗落在偌大的戈壁滩中不知去向。邓稼先小组是第一个找到核弹头的,当时情况危急,为了确认弹头是否有爆炸的风险,邓稼先一句“你们还年轻,让我来。”便抢先用手触碰破碎的核弹头并对其进行检查。

果不其然,邓稼先的身体遭受到了剧烈的核辐射袭击,就连肝脏细胞都已经破裂、尿液也带有放射性。但邓稼先回到研究所之后,却告诉同事们自己一切平安,便继续开始工作,可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病危的邓稼先和妻子

1985年,61岁的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终于可以与妻子好好地相处一段时间。但是他的皮肤却因辐射影响开始出现大面积溶血性出血,止痛药的使用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眼见邓稼先一日比一日虚弱痛苦,妻子许鹿希心疼地直掉眼泪。

1986年7月29日,在忍受了整整363天的病痛折磨之后,邓稼先最终在妻子的怀抱中永远地离开人世。去世前,他还在关心着国家科研国防事业的发展,叮嘱道:“不要让其它国家把我们落后得太远…”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正是有邓稼先这一种先辈的奉献牺牲与努力,才撑起来中国的脊梁,换来了如今这个繁荣昌盛的中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