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吃打糍粑,想知道打糍粑网络词汇是什么意思?
糍粑是以糯米和土豆为主要原料,用水浸泡,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在石勺中快速蒸至软而有弹性。米糊趁热,做成大或小的面团,再放入拌有白糖的芝麻炒粉(或拌有白糖的黄豆炒粉)的锅中,即可食用。甜味。每当有喜事的时候,当地人都要制作掺有糍粑的红糖来招待客人,作为好运的象征。
延伸阅读
稻子,在故乡叫稻(Tao)谷,或者就叫谷。故乡秋天那大片金黄的谷田里的稻谷,有普通的谷和糯谷两种。糯谷单独育苗在单独的一块田里插秧然后单独收割脱粒再打成糯米。
秋收过后,家里就有了一个单独的米缸存放糯米。新打的糯米,会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清香。
糍粑,是故乡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过年那几天的早晨,都会有亲朋好友来拜年。吃早餐的时候,大家围桌而坐,桌上除了菜之外,一盘刚煎好的软糯香甜的糍粑,一盘热腾腾的蒸笼粑粑,再加每人一碗面条,是主食的标配。
那米缸里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新糯米,除了蒸阴米之外,就是打糍粑。
糍粑也需要进入腊月之后才能打。糍粑打好之后,需要切成块放进缸里,用水泡着,在之后的两三个月里,再一块一块地拿出来切成片煎了吃。奶奶说糍粑放在腊月的水里泡着才不会变坏。
年前看到奶奶在用大盆泡糯米了,就知道要打糍粑了,忙帮着她一瓢一瓢地往大盆里加水。
打糍粑一般都是在傍晚。奶奶会提前把舂米的碓臼洗刷干净备用,等父母快收工回家的时候,奶奶边做饭边把泡好的糯米用正子蒸上。一家人吃完晚饭,正子里的糯米也蒸熟了,打糍粑就开始了!
蒸好的米放进碓臼里,父亲坐在碓臼边搬着石杵一上一下的舂着米,母亲则坐在父亲对面,旁边的凳子上放着一碗冒着油花的冷水,父亲舂几下,母亲乘着父亲将石杵往上搬的空隙,用沾了碗里的冒着油花的冷水的双手,迅速地扒拉调整着臼里的糯米,以便父亲的石杵落下来的时候砸的正是需要砸的米粒;时不常地还会用沾了油水的手摸一下石杵下面的那一头,让它变得湿滑一些,就不会和糯米粘在一起举不起来…
一会儿功夫,父亲就热得将穿着的棉袄脱下来,只能穿单褂子干了,汗从他的额头上脸颊旁往下流,热气从他的头上,从他的前胸后背往外冒,像袅袅的青烟…
我们姊妹在旁边看着,会轮流凑上去,蹲在父亲身边帮他往上举石杵…
那碓臼和父亲身体里散发出的热气,成了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