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贾婆婆

成都这两天气温骤降,“大雪”之后便北风呼啸。街上的人都把头缩进了衣服领子。今年的严寒才刚刚开始,但它却远不如80年代老成都的寒冬来的凛冽……

记得有一年快到年关的时候,我和家人正在围着煤油炉子吃晚饭。那时大家虽不富裕,但快过年了香肠腊肉还是家家都会挂一些的。这时,一位老邻居跑过来悄悄告诉我父亲说:“宾隆巷墙边上有个死人,好像是冻死的!就是以前守自行车的贾太婆”!

第一次见到贾婆婆的时候,我还不过七八岁,我的弟弟只有一两岁。贾婆婆是被居委会安排到东华正街“寄车处”来负责看守自行车的守车员。

那时候,东华正街作为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已经有好几年了。筹备这个点的负责人是姜婆婆和何婆婆两位,由于姓氏的巧合,我们大家会戏称她们俩是“将合适”。贾婆婆被安排来的时候“寄车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每天都有上百辆车在东华正街一字排开,活像一条巨大的钢铁蜈蚣。来寄车的大部分是来“解放军影剧院”看电影的那些观众。

贾婆婆其实年龄并不大,消瘦的体型白净的脸。给娃娃们的印象最是亲切,她对所有的人态度都谦卑友善。看见我们这些小娃娃调皮,她也只是轻言细语的提醒。不像姜婆婆和何婆婆她们整天都是一脸的严肃,每每看到有小孩靠近自行车就会大吼一声,“走远些切费,不要把自行车给我按翻了!”

贾婆婆平时处事待物特别胆小怕事。有些明明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只要别人声音大些,她就会马上委屈求全。有一次一位过路的太婆手上的温水瓶忽然爆了,其实贾婆婆只是坐在那里,根本没有触碰一下。那位太婆却说:“你把我的水瓶碰爆了,你要赔我一个哦!”贾婆婆申辩了几句,见那位太婆大吼大叫起来。她就连忙点头说算了算了,我赔、我赔……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人的自行车丢了,硬说是寄存在这里的,并且有寄车牌子为证!贾婆婆就上一趟,下一趟的在车堆里寻找,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这时候她的儿子来了,不但没有安慰贾婆婆,反而幸灾乐祸的说:“这哈子安逸了,你只有把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当时的一辆自行车要100多块钱,而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还没有十块钱。至今我还记得贾婆婆躲在墙角,偷偷抹着眼泪……

有一次贾婆婆可能是感冒了,喉咙疼,她去买了一块薄荷糖。当时的薄荷糖不像现在的一粒一粒的,它是一板一板的像现在的巧克力。贾婆婆看见我弟弟在旁边盯着她手上的薄荷糖舔着口水,就喂了我弟弟一块。这下我弟弟尝到甜头了,一会儿说一句:“贾婆婆我吃完了”、“贾婆婆我又吃完了”。结果这整板的薄荷糖大部分被我弟弟吃了。贾婆婆笑呵呵的说:“这娃娃嘴巴好甜,乖,下个月发工资我又给你买糖吃”。

由于东华正街的那场大火,我家搬到新修的那栋房子的后院。从此告别了住临街商铺的日子,也就很少到寄车点方向去了。这样过了两年,有一天我父亲回家很诧异的跟我说:“我看见贾婆婆在垃圾桶里面捡东西吃!你快去给她拿一块钱过去”。我忙接过钱跑了出去。出得老虎灶楼梯间来就是东华门的公共厕所,厕所边上有几个金属的垃圾桶。我看见贾婆婆正在翻刨那里面的垃圾!!她依旧身体消瘦、慈眉善目。只是比以前又瘦了许多,头发也非常的蓬乱且全都白了。她正从垃圾桶里面捡一包别人吃剩下的瓜子,然后努力地嚼了起来!

我喊了她一声:“贾婆婆!”她抖动了一下,然后像是努力回忆我是谁,紧接着她认出了我,她说:“哦,你都长这么大了!你弟弟该上学了吧?”我说:“贾婆婆,这是我爸给你的钱”,然后我把钱递向她的手边,她轻轻接过钱顿了顿,然后使劲笑着说:”谢谢、谢谢 ……”

我不忍心看她的脸,一转身跑回了家。

几天后,贾婆婆就去世了,我那时候还小不敢去看。当时天太冷路上行人也不多,谈论她的人也不多,没过多久大家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贾婆婆这个人了……

今天的微信上,同学江伟发了一张图片:是两个上了年纪的清洁工,他们在相互呵气暖手,旁边有一行小字:“最冷的几个月,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冷,他们更冷,不用点赞,接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