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是多音字吗(儒是多音字吗怎么读)

儒是多音字吗?

不是

“儒”,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rú,最早见于秦朝说文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儒”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柔也。术士之偁。从人需声。人朱切”。

“儒”的基本含义为指读书人,如儒生;引申含义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如儒家。

在古文中,“儒”通“濡”,如缓慢。

儒是入声字吗?

不对,儒字不是入声字,它是平声字,属于平水韵的平声七虞韵部。

儒 拼音:rú 韵部:虞

〈名〉(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七虞平声 无 湖 珠 都 殊 隅 儒 壶 枯 须 呼 鲈 晡 狐 酥 辜 鸪 岖 盂 弧 臞 输 需 颅 摹 劬 孥 铢 刍 芜 符 愚

什么叫做“儒”?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过,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早已经有“儒”的存在。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与早先的“儒”有重要的联系,但二者又是不同的。为了探讨儒家的来源,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对作为“儒家”前身的“儒”之本初意义进行过研究。近代以来,加意探讨者更不乏其人,出现了不少“原儒”“说儒”之类的作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儒家出现之前“儒”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首先,“儒”类似于一种职业出现较早。有人考证说,“儒”在殷商时期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古代的儒,在祭祀、相礼等行为中常常斋戒沐浴,这就是说,认为原始的“儒”字作“需”或“濡”,从这一点上讲很有道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段玉裁注曰:“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前述从象形文字角度所得的看法,与段注是一致的。

从早期的文字本义上进行观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各家的说法也大相径庭。

章太炎曾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出发,进而在所作《原儒》中将“儒”分出达名之儒、类名之儒、私名之儒三种意义。他说:“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认为秦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可见儒即术士。所以最广义的儒应该是指一切有术之士。而从类名上理解,则是“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这样,术士的“术”被限定在了六艺之中。至于私名为儒者,其概念的内含比前两者更小,与《周礼》中所说的“师氏”相同,他们所学“未及六艺”,仅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章太炎的《原儒》还引及《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儒家自然也是如此:“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章太炎也主此种看法,他在另外一篇文章《诸子学略说》中明言:“古之学者,多出王官。”

《汉书·艺文志》的观点来自刘歆《七略》。刘歆是汉代的大学者,而章太炎先生又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因此,他引述刘歆的观点便影响很大。

针对学者们多从章太炎说的情况,胡适作了《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对刘歆以来以至章太炎的看法明确提出异议。他又作了有名的《说儒》,引起了很大反响。胡适认为最初的儒都是殷遗民,这些儒是从殷的祝、宗、卜、史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时以相礼为职业。胡适的根据主要是两条材料,一是《礼记·儒行》所载孔子“冠章甫之冠”;二是《墨子·公孟》所记“公孟子戴章甫”。而《仪礼·士冠礼》又说:“章甫,殷道也。”既然儒生所戴的儒冠显示了他们崇尚殷人文化传统,则儒来自殷遗民便很容易理解了。

但胡适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胡适的文章发表不久,郭沫若作《借问胡适》(后改题《驳说儒》),他认为儒本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子之前已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该文的论述现在看来存在不少问题,陈来先生《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说:“《驳说儒》前面一大部分主要是显示他所具有而胡适所不具有的运用甲骨文资料的能力,但其中有意义的大概只有一条,即‘殷代,就连王室都是没有行三年之丧的’,以反驳胡适以三年之丧为殷礼的说法。”其实,连三年之丧是否是殷礼还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

冯友兰对胡适看法的辩驳较为有力。他作《原儒墨》一文,指出章甫虽然起源于殷,但亦为周制所用,据《墨子》,公孟子戴章甫之冠时受到了墨子的批评,墨子曰:“子法周而不法夏;非古也。”显然,周制亦有章甫之冠。关于殷周制度之异,前人有所夸张,特别是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最为代表。其实,殷周之际虽然有政权的更迭,但在文化方面,周的文化以继承殷代为多。这已经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周自西方兴起,作为小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在文化上进行大的变革,以新的制度取代殷制。

冯友兰先生对“儒”与“儒家”的联系与区别说得比较清楚。他说:“儒家与儒为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他还说:“后来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日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立者。”

从前人对于“儒”的探讨之中,我们看出“儒”的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殷商时期,“儒”可能主要是为贵族举办祭祀等礼仪时的相礼,此时,它的社会地位不会太低;西周时期注重教化,由于“儒”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成为隶属于司徒之官的教官,以“六艺”为教;等到周朝天子衰微之后,官学解体,学术下移,原来主要从事祭祀礼仪和“六艺”之教的“儒”地位下降,从而也只能流散各地,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继续“六艺”知识的传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人赞礼、相礼,以作为谋生之道。孔子也属于这样的一位儒者,他勤奋好学,知识丰富,名声远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大批的弟子,他宣扬自己的学说,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学派。孔子以后,儒生们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孔子创立的“儒家”与以前的“儒”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

儒家为什么称儒?

论语》第六篇《雍也》是和第五篇《公冶长》的性质相衔接起来的,也就是讨论和印证学问在做人做事上所发挥作用的后半集。

《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则代表进业之用。

雍是孔子学生中很有名的一个,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

孔门得意高弟当中,孔子认为道德学问都行的是颜回;慷慨好义、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治、外交、经济等等第一的是子贡;另外一个他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冉雍,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南怀瑾先生解说是“所谓南面,就是说他有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

冉雍出身贫苦家庭,却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孔子的器重和栽培。

后世为什么称呼孔子和他思想的继承人为“儒”家?我国文学是象形文字,根据文字的写法往往可以推导出文字最初所代表的意思。

儒,根据《说文解字》的一种解释:“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另外,孔子是最早以普及教育到基层的伟大教师,他的弟子和门人从政不成则往往以教书为业,我们知道,教师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职业,人类的进步又离不开知识的提升和完善,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儒”也代表着教育,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

孔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后世有很多不以为然者,学问是允许多样性、包容性的,有反对和不同的声音、意见出现才是正常的。但孔子对教育的普及这一点是不管崇拜他思想或对他思想不以为然的人都肯定的。墨子在思想和政治立场上反对很多儒家的思想和立场,但他也广收门人弟子,以教育传播的方式普及墨家的思想和立场,这点不得不说也是受到孔夫子的启发。

祖儒的含义是什么?

祖儒的含义:祖(zǔ)字为左右结构搭配起男孩名字字义为:指崇尚、熟悉、祖师。用作人名意指才能、位高权重、崇尚之义;

儒字取名意思,儒,表儒雅,儒生,温文尔雅之意,儒雅即是礼貌之意,名字之中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聪颖,善学习,待人宽厚之意。属数理取名之中极为吉祥之字,可取名字“子儒”子,学子,学识渊博之人之称呼。寓意谦逊好学,文采斐然,善交际,懂礼貌。

战国时期的儒指的是?

1.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3.

古文同“懦”,懦弱。

儒是你的意思吗?

不是。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详细释义:

(1) 人之所需,指人的需要:~生(儒客)。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儒客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儒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文化核心:~家。~教(即“孔教”,儒家不是宗教,只是宗教对儒家文化的称谓,为历代儒客尊崇)。~士(儒客)。~术。~学。

(3)古同“懦 ”,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济宁方言,儒了子:指人愚蠢。

儒字的简化字怎么写?

已是简化字。

儒 rú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又如:儒师;儒仙

(3)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Confucianism] 。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4)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5)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词性变化

◎ 儒 rú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2) 愚昧无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广雅》

(3) 通“濡”。缓慢 [slow]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