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学名是什么意思(泥鳅学名是什么)

泥鳅学名是什么?

答案:泥鳅学名是:鱼鳅、泥鳅鱼、拧沟、泥沟娄子。

滑滑的泥鳅毫不起眼,难以与其它水产匹敌,却不想,在美食家、中医眼中才是真正的佳品,为此,有人会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称赞其肉质鲜美;还会将其赋予“水中人参”的美誉,

泥鳅长多大就不长了?

自然环境中,泥鳅生长较慢,刚孵岀的泥鳅苗,一般体长3?4毫米,1个月后能长到2?3厘米,6个月可长到7厘米左右,体重3克左右。在生长10个月后,体长可达12厘米,体重10克左右。此后,雌雄泥鳅生长便产生明显差异,雌鳅生长比雄鳅快。到了第二年泥鳅的生长速度要比第一年慢得多。据报道,雌鳅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雄鳅最大17厘米,重50克。

为什么不建议在家养泥鳅?

泥鳅,顾名思义是在水底的淤泥中生活。如果在家里养泥鳅,家里的鱼缸里如果用了淤泥就会觉得很脏,也不适合观赏,而且经常换水也会有麻烦的。另外,如果泥鳅生活久了的话,,淤泥会很臭。因此家里养泥鳅不太好。所以尽可能不要在家里养泥鳅。

泥鳅耐不耐高温?

不耐高温。

  高温时,泥鳅的摄食量旺盛,所以这时一定要投喂充足的饵料,促进其生长,但是如果水温超过30度,泥鳅会钻入泥土中度夏。而夏季时基本温度都会超过30度,所以这时就需要灵活的进行投喂了,高温一般在白天,而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投喂的时间可在这两个时间点,在傍晚时投喂过量的饵料,让泥鳅在夜间摄食,待上午温度回升时,要将残饵及时捞出处理,防止其在高温下变质,污染水质或导致泥鳅感染疾病。

泥鳅有鳞怎么回事?

1.

泥鳅是有鳞片的,只是肉眼不易看到罢了。当地百姓俗称的泥鳅可分为两种:一种叫粉鳅,学名泥鳅。它的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肉眼几乎看不到,因此人们认为它是无鳞的;

2.

另一种叫黄板鳅,学名大鳞副泥鳅。它的鳞片也埋于皮下,但与粉鳅相比,鳞片相对比较大,肉眼观察,像在皮肤下盖了一层薄薄的纱布,所以人们说它有鳞。

泥鳅放盐为什么会跳?

因为盐会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使泥鳅脱水,而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所以泥鳅会跳。

泥鳅的体表有层粘液,是泥鳅辅助呼吸系统,给泥鳅加盐之后,泥鳅疯狂动主要是濒临死亡的挣扎,因为渗透作用,加盐之后,泥鳅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导致泥鳅死亡,由于泥鳅体表脱离水加盐之后,体表粘液液变干,导致泥鳅无法呼吸死亡,泥鳅为底薪鱼类,一般西西在河流,湖泊,局蛤等各种潜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一般昼伏夜出,而且适应性比较弱,可以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下生活。

搜泥鳅正宗做法?

干煸泥鳅

准备食材如下:泥鳅1000克,葱姜蒜适量,干辣椒20克,花椒10克,麻椒10克,食盐1茶匙,食用油20毫升,鸡精1茶匙,白糖少许,生抽1汤匙

具体做法如下:新鲜泥鳅由于粘液,很难处理,可先套上塑料袋或者盖子,撒一些食盐盆中,剪掉头部,腹部从尾部到头部从中间剪开,然后用清水洗净内脏,上平底锅,入油,倒入清洗好的泥鳅,小火慢煸,待泥鳅水分煸干,身体变金黄,硬度符合自己的口味就可以捞出了,取适量葱姜蒜干辣椒切段(能吃辣可多放点干辣椒),上炒锅,烧热入油,关小火,放花椒麻椒炒出香味(能吃麻可多放麻椒),花椒麻椒炒出香味后,加入切好的葱姜蒜干辣椒,炒出香味(还是小火),加入生抽,白糖(提鲜),辅料炒出香味后,加入煸好的泥鳅,反复翻炒至均匀后,加盐和鸡精,出锅摆盘!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步骤/方式1

池塘条件

目前人工养殖泥鳅多用水泥池进行养殖,池塘条件要求:面积以2-3亩为好,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等。而且在池塘选址上要考虑排灌、交通、阳光、水质等环境因素。

步骤/方式2

清塘消毒池四周离岸边1厘米左右的位置可栽种一些禾本科植物(如黑麦草、芦苇等),作遮荫用,对于水质培育也有好处。苗种下塘前,用生石灰(150Kg/亩)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当池水呈绿色时,即可放入苗种。

步骤/方式3

鳅苗投放一般情况下,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步骤/方式4

饲料喂养

刚下塘的泥鳅苗,只要适量投喂一些熟蛋黄、豆粉、豆饼等易消化的精饲料。待到苗体长到1cm时,已经能够捕食水体中的小虫,这时可以投喂一些熟的麦粉、糠及剁碎的鱼、虾等饲料,每天3-4次就可以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