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是哪三国?
三足鼎立是魏、蜀、吴三国。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以下是魏、蜀、吴三国的详细介绍。
1、魏国
魏国(公元213年5月 至公元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2、蜀国
蜀汉(公元221年5月15日至公元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3、吴国
吴国(公元222年5月23日至公元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三足鼎立是指合二为一?
不是
它的本意就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意思就是不要只有双方共存,而是要三方共存,形成掎角之势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共同稳固的在一起三分天下
中国通史三足鼎立的主要内容?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东汉王朝就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旧的统治走向消亡,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苦难孕育着新的生命。东汉后期,宦官们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乱政之下,民不聊生,汉灵帝刚刚病死,新皇帝十七岁,由于年幼,只能由舅舅何进出任大将军,主持朝政。
何进决心铲除宦官势力,并寻求地方势力的支持,他把希望寄托在并州牧董卓身上,董卓接到何进的密令后,迅速率凉州兵向洛阳出发,就在董卓大军赶往洛阳的途中,消息走漏,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并将少皇帝劫持逃出京城。董卓来了之后就把宦官一网打尽,把新皇帝给救回来了,那是汉少帝,然后董卓成了大功臣,他的野心也就上来了,就开始独断朝政,就把皇帝少帝给废了,就另立献帝,实际上也是他的一个傀儡。
此时地方势力已纷纷坐大,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均有重兵,而刘表、孙坚、张鲁、公孙瓒等人更是各据一方,势力强大,他们看到中央政权腐化,都蠢蠢欲动觊觎中央,顿时间天下英豪闻风而起向洛阳进集,借口讨伐董卓复兴汉室结成同盟,而问题是他们各自都兵权在握,该推选谁做盟主呢,重担落在了名门望族出身的袁绍身上。
袁绍统领各路大军共数万人,合起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董卓,但是战争却迟迟没有进展,包括盟主袁绍在内,他们都不是真心要为朝廷办事,而是借此占据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高喊着口号,却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忘却了整个局面,这引起了一个人强烈的不满,他就是曹操。
曹操,安徽亳州人,他喜好读书、机智灵活,平日手不舍书,昼则将武策,夜则思经传,可谓文武双修,他虽出身于宦官家族,但极力向世家名士靠拢,年轻时与袁绍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战后出任济南相,董卓之乱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支队伍,加入讨伐董卓的大军,被任命为奋武将军。
除曹操之外,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涌现出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似乎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可谓是讨伐董卓战争中最为华彩的部分,刘备、关羽、张飞因此名闻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的后代,但是经三百余年传到刘备时,已经是老百姓了,相比于曹操,他的力量更小,在攻打董卓时,他只是一个小县、平原县的县令,依附于中郎将公孙瓒。
战胜吕布的不是刘备,斩落华雄的冶不是关羽,而要归功于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孙坚,继曹操之后,孙坚所率领的军队向董卓发起了猛烈攻击,因为战功卓著,使这位江东之子顿时名满天下。然而,在不久之厚孙坚便在征讨荆州刘表的战争战死,孙策子承父业,虽然很快开拓者了江东,但不久也被刺死,成就霸业的重任只有落在孙策的弟弟,孙权的肩上。
中国通史第三十集 三足鼎立(2)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在汉末历史舞台上并没有做到华丽亮相的人物,却在战乱中涌现出来。曹操的雄才伟略在战火中逐渐显现,在东汉天子已任何权利可言的时候,他首先发现了天子的价值。公元196年汉献帝到达洛阳,曹操抢先去迎,并将汉献帝迁往许县牢牢控制,创造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权模式。
刘备在起家的路上却备受挫折,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还被迫投奔过曹操,虽然没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甚至找不到一个安家之地。但这位落魄的皇室宗亲,并不是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光复汉室的强烈愿望,为他聚拢了大量人气。
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大军南下,曹操、袁绍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在官渡交火了。在这场战争进行到最最关键的时刻,曹操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切断了袁绍的粮道,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借助于袁军军心不稳时机,对袁绍主力军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由此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原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公元204,曹军攻占邺城,取得了冀州、青州,又用三年时间,占领幽、并二州,平定三郡乌桓,曹操的力量一时间达到了高峰,统一北方。自逃离曹操后,刘备多次与曹军作战,由于力量悬殊,刘备屡被击败,他一再寄人篱下,离开袁绍后又投奔了荆州的刘表,虽然仰仗汉室宗亲,再加上信义之名传播天下,刘备的力量在不断地积蓄壮大。
公元207年,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三顾茅庐,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已经47岁的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恭请年轻的诸葛亮出山辅佐,成为千秋佳话。诸葛亮分析,刘备先要得天下,必须面对最主要的两大力量,曹操与孙权,曹操已拥百万之众,短时间内是不可以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可以把他作为援手,而不可以去跟他争夺。
孙权问谋臣鲁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我想建功立业,你将怎样辅佐,鲁肃回答: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马上铲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密切关注天下局势,伺机行动,英雄所见略同,鲁肃的目光也注意到了荆州,他建议牢牢地把住长江要塞。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奔荆州,三方的大决战由此在荆州展开,最后的焦点落在了距离荆州城不到500公里的赤壁。此时距煮酒论英雄已有九年光阴,曹操的实力已经更为强大,但刘备不再选择退让,面对曹军的咄咄攻势,孙权在权衡利弊之后,也没有选择屈服,显然孙刘两家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衡,他们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的大军。
中国通史第三十集 三足鼎立(3)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又一场大决战赤壁之战开始了,在曹操近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是战无不胜,这一次他同样信心满满,是在必得。孙刘联军,利用曹操这种暂时拿不出有效进攻手段、彷徨无计又比较懈怠的情况,通过黄盖实行诈降,利用曹操的麻痹心理,在实行诈降的关节点上,正逢东南风大起,于是,趁势发动火攻,一场大火焚烧了曹操绝大部分战船,也烧乱了曹操的军心,加之孙刘联军以火攻为始,水陆同时进攻,曹军大败。
公元211年,按照隆中的计划,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自己亲率数万步卒进入并占据蜀地,八年后,刘备开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向中原的曹操发起进攻,此时驻扎在荆州的关羽大军也开始行动了。公元219年7月,关羽率军北攻襄阳,一路上势如破竹,眼看刘备军团的胜利就在眼前,但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已在背后悄悄地拔出了捅向盟友的利刃。
正当关羽军攻打襄阳节节胜利的时候,孙吴军趁虚而入,偷袭荆州,占据了江陵,关羽放弃攻打襄阳,回军救江陵,然而,就在麦城,关羽兵败被杀。关羽以忠义闻名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形象逐渐被后人神话,被尊称为关公,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又经过历代朝廷的褒封,关羽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病逝,同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取代了汉献帝,建元黄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元章武,国号汉,史称蜀汉。再过一年,孙权称吴王,虽然没有称帝,但以黄武为自己的年号,也是帝王的规格,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第三场大战开始了,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八万水陆大军沿江东下,杀向东吴,战争的主战场在夷陵,史称夷陵之战。战争开始时,蜀军气势如虹,节节进逼,孙吴避其锐气,主动退却,退却并不意味着胆怯,而是战略的需要。当孙吴退出三峡,到达夷陵地区后,他们便停止了退却,竖起来一道坚固的防线,夷陵之战将成为孙权或是刘备实现江东对或是隆重对宏伟构想的关键之战。
两军在夷陵对峙着,半年过去了,强大的蜀军疲惫不堪,经过长期的坚持,孙吴军已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时机一成熟,他们就趁机发起反攻,对蜀军营寨发起火攻,最终蜀军打败,数万人战死,场面惨烈,不堪回首,刘备无奈下最后退至白帝城。
公元223年4月,在军事和心理上遭受重创的刘备,在永安宫病逝,临死前,这位一代枭雄把儿子、蜀汉政权以及他的政治理想托一并托付给了诸葛亮,他最信任的丞相和战友。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后定型,魏、蜀、吴三国鼎立达成了暂时的平衡,鼎有三足,三分而立,而三足毕竟不是全鼎,它们最终还要统一于鼎身之上,时光仍在流逝,打破平衡需要时间,历史只能等待,然而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在此期间,三个国家都在努力,这种努力是奔腾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
三国时代三足鼎立?
三国时是魏蜀吴三足鼎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成语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
[sān zú dǐng lì]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足鼎立是什么意思?
【成语】:三足鼎立【读音】:sān zú dǐng lì【释义】: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反义词】: 不打自败【示例】:近者流之衰末,三足鼎立。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