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

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为什么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三次综合?

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发生在1848年,以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发生在1890年,以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萨缪尔森认为,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双重主题,“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萨缪尔森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如何理解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

效用是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

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

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

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

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带来乐趣的工作,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等等。

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

如果欲望无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

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

人的感觉往往与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

因此,幸福是相对的,和谁比反映了一个人欲望的大小。

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

人贵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今天想要这个,明天又换成了那个。

所以,知足长乐。

作为讲师,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倒推出现在应该怎么过,应该接多少课。

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别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获得幸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