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哪个朝代的人?
清代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1]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电视剧?
《于成龙》是吴子牛执导的古装剧,由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领衔主演。
该剧以于成龙的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于成龙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故事。
延伸阅读
清朝有那么一位官员,曾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后,他的墓碑是由用瓷碗叩白灰铸成,松香灌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此待遇的官员,寓意为“一世清官”,他便是清朝有名的于成龙。
于成龙生于1617年,享年67岁 ,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州 (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人。他不是少年天才,四十五岁才从仕,为官19年连升11级。
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有着优秀的政绩,却秉持着廉洁刻苦的精神,受百姓爱戴,被帝皇赞誉。
1.名声在外,初次入仕
于成龙在家乡时就被乡亲所拥戴,名声在外。据记载,明朝末年时贼寇蜂拥而起,乡里的百姓就想用修筑堡寨的方式抵御防卫。
但是不巧修筑堡寨的地方恰好在于成龙家的祖坟旁边,有先生就提出这不利于于家风水,听到这些话,于成龙笑着回答到:
若能保千家万户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轻,应当修筑。意思是为了保护村里大家的安全,只有自己的利益受损,那就是利大于弊。
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于成龙心中的“舍小我为大家”的思想,能从大局着想,不在乎个人的一些小利益,体恤百姓的疾苦,这也将会在他从政十九年中体现出来。
于成龙官至清初的两江总督,没有显赫的身世,也不是年少成名,他最开始的时候连乡试都没有通过,最厉害的是明朝崇祯年间考取的乡试副榜贡生,这都不算是中举。
到了清初年间,顺治十八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完成了在国子监的学习,就被派代了广西任职,这也是他第一次当官。
他被派到的是广西罗城县当知县,从他家中到罗城,六千余里的行程。家中的亲人,好友很是忧心,在他走之前是千叮咛万嘱咐,他却充满斗志,一心要服务人民。
他曾给友人的书信中说“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天地良心四字掷地有声,此后在他心中也不曾忘记。
2. 不忘初心,为民谋福
当时的罗城位于清朝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广西也是南明被消灭后,清朝刚刚占领的地区。
兵败之后,满目狼藉,民不聊生。史书记载罗城为“居万山中,盛瘴疠”,是一个仅仅只有六户人家的县城,荒凉不已。
无城郭廨舍,在罗城中不但没有官衙,甚至连城墙都没有。
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于成龙也没有抱怨,带着随从就在竹林中搭建几个茅草屋作为官府,没有升堂批文的地方就用土块垒台子来代替,一个大锅和饭钵就是所有的炊具了。在这种条件下,于成龙对于公事也绝不懈怠。
于成龙以“召百姓从容问疾苦”的姿态,经常到乡间了解民情,主动下田和当地的农民聊天,鼓励百姓耕种,或者在树下和百姓一起吃饭聊天。他没有一点为官的架子,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罗城中盗贼猖狂,一是由于当地贫苦,地理环境严峻,二是族群关系复杂。罗城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除了汉人之外还有瑶人等民族。民风彪悍,相互仇视,不少人据险为盗。
对此,于成龙宣传各民族是为一家,劝诫居民,带领团队捣毁了盗贼老巢。还减免百姓赋税,建学宫,设养济院。
于成龙用时七年,把罗城改造成了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和耕地有所增长的地方。于成龙的成绩也被其他官员认可,在总督考定获得了“卓异”等级。他的事迹传到了康熙的耳中。
不久之后就升职了,到四川合州担任知州。在他离开罗城的时候,人们十分不舍,满城送行,泣送数百里。
明末清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人口骤减,人民还背负了沉重的赋税,加上合州本就是贫瘠之地,这对于成龙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他上任之后,努力学习新制,对现存的一些陈旧无用制度进行了改革。
往年,知州上任后,合州的百姓应该向知府送鱼,于成龙知道还存在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毅然拒绝了。他体恤民情,向上级汇报了合州百姓的困苦生活,废除了十几个百姓义务负担。
招揽百姓扩大耕地,帮百姓借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以后,合州人口增加。
两年后,因于成龙的政绩出色被调到湖广黄州府同知,驻扎岐亭镇。在此任职期间,黄州盗匪猖狂,无恶不作,甚至“白昼行劫”,百姓叫苦连天,官府对盗匪嚣张的做法忍无可忍,但也无计可施。
于成龙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走村串巷,私下调查,制定了一系列打击强盗的方案。
根据《清史稿》记载,他先是拉拢了一个叫彭百龄的强盗头目,此人良心未泯,遂令“捕盗自赎”,再是直捣盗匪窝点。
有一个传奇故事,他曾乔装打扮混入了贼寇的老巢,成为了贼首张富户的心腹,张富户便让于成龙跟随自己手下外出打劫。
于成龙默默记下了各个强盗的样貌,绰号,老巢的窝点,暗号等,逃出强盗窝点后。带领大队直捣张富户家,把其同伙一网打尽。
开始张富户还不认罪,认出于成龙是昔日手下之后,当场“伏地请死”,平息了这场贼盗祸乱。
在这之后,于成龙先后出任湖广下江路道道员、福建按察使、两江总督,仕途平坦。
于成龙当官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式,就是微服私访,下乡调查,听取民意,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他的仕途之旅结束。
《清史稿》中说他“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日后他成为两江总督之后还是常听百姓的意见,把大家的意见真真正正地采纳进去。
当时流传的一个笑话,在江宁城上,不法分子和贪官污吏看见白须老者就慌张,低头跑走,生怕遇到的是总督大人。
3. 忠诚担当,清正廉洁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任职之后,依据他多年任职经验和在地方官那里收集的实情。颁布了禁止州县官私自增加赋税火耗和利用火耗银贿赂上级官员的命令。
这个举动有利于整治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于成龙不惜去触碰一些官员的利益,也要给百姓减负,在京畿获得了一致好评。
于成龙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位高权重,不曾以身份欺压其他官员百姓,也没有用自己的官位为家里人谋官职,甚至连家眷都没有在他身边任职的。
史书记载“自奉简陋,且惟以粗粝蔬食自给”,于成龙极其自律,生活节俭,一直吃粗粮和蔬菜,没有大鱼大肉的生活。因此他还获得江南百姓的一个称呼“于白菜”,就是歌颂他清简的作风。
于成龙针对吏治,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列举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十五项积弊,在日后都被革除了。
根据为官多年的经验,写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让地方官跟着里面的行为准则为官做事。
在江南任职的时候,还有一个流传民间的小故事。他平时听到了挖矿工人哭诉在矿井的艰苦生活,并且说到矿主是“啃人骨头”的雇主。于是就乔装打扮成为普通的矿工,下矿井干活。
没想到的是矿主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残忍,居然不允许矿工私自到地面上,需要不停地干活。于成龙就这样被困在矿井中,不见天日。
他用自己的鲜血在每一块煤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官兵也是通过这些煤才找到他,回去后他便下令改善了矿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是由于他为民造福的行为,被朝廷和百姓看在眼里,才有了日后天下第一廉吏的美称。
还在任职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幸去世,同时还兼任江苏巡抚、安徽巡抚两个职位。
前来吊唁的宾客却发现,他的遗物只有“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震惊了许多官员,自愧不如于成龙的清正廉洁。
得知他去世之后,百姓们都十分难过,受过他政策影响和恩惠的百姓很多,城中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都相继地去为他送行。
但是在他去世一段时间后,当地的农民实在是太贫困了,生活都生活不下去,就前去把于成龙的墓穴挖开,里面值钱的东西都被盗走拿去变卖了。
官府发现了这一行为,为了保护于成龙死后的名节,就派人再次修建他的墓穴。
可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些有贼心的村民还是再次偷盗走了里面值钱的东西。直到现代社会,政府部门才重新修缮好了他的墓穴。
4.小结
回顾历史,大家都知道要做一个清正廉洁还被百姓认可的官员是非常难的。朝廷,官场上充满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坚守本心的人往往是内心强大而自律的。
像于成龙这样的官员,四十几岁才入仕,却一路为百姓谋福,同时拥有很高的政治和文学成就,让康雍乾三代帝王都为之动容的,更是凤毛麟角。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有的人死了还活着”。于成龙便是这样的人,虽然已经去世很久,他活在了清朝老百姓的心中,写在历史中,流芳百世,也活在我们现在的人心中。
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他曾经写下的“天理良心”四字,不让自己徒留遗憾。历史也会记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物,他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