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霜的功效与作用(本草钩沉:对鹿角霜温补作用的质疑)

本草钩沉:对鹿角霜温补作用的质疑

鹿角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花鹿角)、“ 鹿角脱盘”。药用切片,习称鹿角镑。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为鹿角胶,鹿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则为鹿角霜。这也便是当今汉医临证实践中常用的鹿角镑、鹿角胶、鹿角霜。此外,尚有马鹿或梅花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马鹿茸”,后者习称“花鹿茸”,药用统称为鹿茸,多切片入药或研成细粉入药,称为鹿茸片、鹿茸粉。对于鹿茸、鹿角镑、鹿角胶,已有认知大体相同,鹿茸补肾益精,鹿角镑补肾行血,鹿角胶补益精血,但是对鹿角霜的炮制工艺认识及药用功效尚存在分歧。

鹿角胶以“白胶”为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鹿角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呈黄棕色,质脆,易碎。鹿角胶有温补肝肾、补益精血、止血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今2015版《药典》载“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张景岳《本草正》谓之“善助阴中之阳,最为补阴要药”。传统药用经验认为,鹿角胶补肾温阳作用弱于鹿茸,但强于鹿角。现今言鹿角霜者,以2015版《药典》、第十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为代表的权威著作均讲其“温肾助阳,收敛止血。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而且两著作均讲鹿角霜来源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

不过,在古代本草著作中,关于鹿角霜的来源也有其他说辞。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载“(鹿角)但于瓷器中或瓦器中,寸截,用泥裹,大火烧之一日,如玉粉”,只有事实表述,没有提及鹿角霜之名。宋代太医院《太平圣惠方》有云“鹿角,以桑柴火及炭火烧捣罗为末,又以浆水和作团再烧,如此九遍成霜”,尽管有所提及成霜,但尚未见鹿角霜一名。鹿角霜为名则首见于宋代赵佶敕撰《圣济总录》,但未及炮制工艺。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中讲“熬过角晒复研,又名鹿角白霜。主治虽同,功力略缓”,陈氏即提及了炮制工艺,也提到了霜的名称。但在孟诜、宋太医院的炮制中鹿角霜是含有胶质的,明陈嘉谟所载的鹿角霜并不含胶质,也有些古典本草如《本草纲目》、《得配本草》中描述矛盾,既有含胶也有不含胶的炮制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表述说“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很显然,时珍先生认为鹿角霜与鹿角胶作用雷同。清代《本草述钩元》杨时泰也有类似论述,讲“霜似枯质,胶乃精液。古方或各用之,或合用之。必其皆有补益,但恐霜逊于胶耳”。但,也有意见认为鹿角霜专事于收涩,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载其“味涩”用于“收湿止痢,去妇人白带”,明代贾所学撰,清代尤乘增辑的《药品辨义》明确表述“其角已枯,名曰角霜,入醋少许、捣末,治滑脱”,清代张璐《本经逢原》对鹿角霜的记载颇耐人寻味,石顽老人说“今人每以煎过胶者代充,其胶既去服之何益”。试问:胶已熬尽,仅剩残余骨渣的鹿角霜是否真的还有补益之功呢?呵呵。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