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尖端科技公司(我国十大尖端科技产业)

我国十大尖端科技?

第一、太空空间站技术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空间站制造技术,领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吸引着众多国家期待加盟合作。

第二、大飞机制造技术随着中国制造的大飞机C919于2017年问世,我国步入独立制造大飞机国家行列,许多制造技术名列世界前茅。

第三、断肢再植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国的断肢再植技术历史悠久,享誉全球,始终处在世界一流水准。

第四、刻蚀机技术刻蚀机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作为光刻机芯片制造的重要设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五、无人机技术中国无人机制造技术的成果,是以大疆无人机为代表,以全世界销量第一而名扬海内外,其性价比优势独一无二。

第六、5G技术中国华为的5G技术已经引领世界潮流,令欧美发达国家望尘莫及,其建立的世界最大5G网络,无论从用户数量到网络质量,都无人能及。

第七、轴承钢技术中国的轴承钢技术打破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壁垒,突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成功地站上该技术的最前沿。

第八、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高局世界第一位的中国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受到许多欧美国家的青睐,想得到此类技术转让的国家为数不少。

第九、量子技术在量子技术研究和运用的国家中,中国首屈一指,并且正在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其作用不可忽视。

第十、特大型工程技术作为全世界特大型工程的第一强国,跨海大桥、高速铁路等大型项目的成就,代表着中国速度,彰显着中国领先世界的超一流工程技术。

中国的科技成就简短总结?

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探月工程:2012年9月1,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2、量子卫星:2017年8月10日凌晨在国际上首次成功。

3、国产大飞机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5、超级计算机

中国科技实力有多强?

中国科技最强的领域有如下几方面:

1、特高压电力传输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是“独孤求败”,世界上找不到对手。

2、中国高铁技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拥有各种复杂环境建设和安全运营的先进高铁技术。创新了在轨道建设技术、造车技术、安全运营监控技术,在三方面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高铁技术。

3、氢弹核技术。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建造和安全维护氢弹,美俄能造却不能维护,然后不敢再造了,这才是中国最强大的核战略威慑,核平衡和保平安的利器。

4、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它方便了十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直接跳到无现金社会,不知道羡慕了多少老外。

5、以墨子号为代表的量子技术。量子技术是一种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巅覆性技术,可以讲谁先撑控量子技术谁就能先掌控世界。中国在量子通信、量子加密两方面属于世界领先,量子计算机技术同其它国家半斤八两,各有优势。

6、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中国的5G技术专利标准是世界最多的,5G交换机与基站的技术最先进,制造水平也最高。如今中国的5G网络建设速度最快,商用范围最广,到今天已经有50个城市开始5G商业化服务。

7、桥梁和隧道建设技术。拥有各种复杂环境下建桥挖隧道的先进技术,包括如高原、冻土、沙漠、海河、湿地、高山、沙土等极端环境。

8、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院士一生贡献给了水稻,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生物特性,发明并培育出了多种中国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不但养育了几亿国人,而且还把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多国。

上述这些中国超强的科技技术,只是中国的科技实力比较被民众所熟知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黑科技正在悄悄地进行着。

中国的五大发展科技都是什么?

一、特高压输电技术

对我国国情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人口众多的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巨大,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可是又缺少可以用来发电的资源。可以用来发电的煤炭、水力等资源又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部地区。

特高压输电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境。这是一种特殊的电力输送技术,可以用10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输送电能。相较于传统的电力输送技术,特高压输电的输送容量可以提升3倍,输送距离可以提升2倍甚至更多,输电的损耗可降低一半。正是有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支持,我国的电网才能有效连接起来,使建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发电厂能互相支援和补充,实现了“水火互济,联网效益”。

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曾说:“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作为国际标准电压,中国的特高压交流电压标准将向世界推广。”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别的国家一直在尝试应用这一技术,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只有我们国家全面掌握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

二、量子通信技术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量子通信是一种利用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具有绝对安全、高效率、抗干扰等特点。

我们国家在量子通信这一领域的成就远超其他国家。2016年,我国发射了世界上首个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卫星与地面的量子通信。为我国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通信技术不仅仅是我国在研究,其他国家也一直在尝试,但都没有做到我国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在量子通信技术这一尖端技术上,我国领先欧美等国家至少5-10年。

日本在2017年曾经发射过一颗量子卫星,号称做到了量子通信,可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达标,因为量子通信要求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而日本的“苏格拉底”号卫星,一次需要发射一亿个光子。

三、人造太阳技术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本世纪内,每年的能耗都是数十亿吨标煤。为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可靠的非化石能源,来取代大部分煤或者石油的消耗。为此,我国加入了国际核聚变能的大型合作研发计划。

2009年,我国设计、研制的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称“人造太阳”,在首轮放电试验取得成功。2016年,EAST实验装置实现了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且实现首次放电,这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虽然人造太阳技术目前并未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这一次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

四、高铁建造技术

乘坐高铁已经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我国每年至少有20亿人次利用它出行。近20年来,我国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高铁大部分路段的速度都可达到时速350公里,是世界高铁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铁营业里程超3.8万公里,达到了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唯一一个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正是这三个“第一”,让高铁技术成为我国走向全球市场的“国家名片”。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国高铁借鉴了许多外国的技术,比如日本、德国,甚至起步的时候,就是用市场去换人家的技术。

不过我们中国人一向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当年在失去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照样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现在,我国的高铁已经可以创新和研发,甚至占据了全球69%的市场。

五、海底沉管技术

提到海底沉管技术,就不得不提到港珠澳跨海大桥。在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我们找了一家荷兰公司。可是这家公司要价太高,谈判过程中,对方也是充满了冷嘲热讽,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当时,我国的工程人员决定自己来做,从第一节沉管浮运安装到最后的沉管接头,工程师们花了4年的时间。这4年里,他们做到了海底沉管接头的毫米级偏差,成功打破了世界记录。

在这项任务中,工程师们还创造了海洋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建设奇迹。要知道,全世界的节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为10%左右。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国在海底沉管技术方面不断进步,拥有了500多项专利,远超其他国家。

2022年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200字?

1、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有哪些方面

2022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成就如下:1、嫦娥四号:世界首次在月背着陆2、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即将建成3、C919民航客机:正式拉开试飞新序幕4、大兴国际机场:台媒惊呼“新世界第七奇迹”5、东风41导弹:覆盖全球战略目标。6人工智能MOML算法、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多款型号火箭首飞成功、中国超算“天河一号”成绩斐然、病毒变异情况得到监视等。1、人工智能MOML算法 人工智能MOML算法保障冬奥气象预报相比夏奥,冬奥2020年到2022年的重大科技成就有:1、载人航天工程。2、探月工程。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4、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5、火星探测。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

1“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