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及译文下载(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及译文视频)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及译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译文:太极是由无极而生。无极是宇宙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无形无象、无边无限的状态。无极动,生太极。天地初开,有形而未分,是阴阳二气的孕育阶段。太极动生两仪,阴阳立判,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所以太极为阴阳之母。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静互寓,互为其根。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太极的概念,是道家宇宙论的基本概念,是对宇宙本体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这种内在的变化规律是自然形成且不可改变的,所以要认识它、了解它,不能违背它。道家把人的个体看做小宇宙,并通过返修的方法使人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项目,更注重内修,以求合乎自然之道。在太极推手时,不能失之过分,也不能失之欠缺,要沾粘住对方,依随对方的曲伸而曲伸,做到不顶不丢。人以刚劲进来,我以柔劲相接、化解,称为走化;我得势,人不得势,乘势粘(扼制)住对方,使其不能走化脱离困境,且越发展令对方越不得势。对方动的快,我则响应快;对方动的慢,我则以慢相随。虽然推手在外形上、姿势上千变万化,而这一道理却是不变的。练习太极拳、太极推手,先求招势熟练,由招势熟练而逐渐感悟到劲力的变化应用,称为“懂劲”;再由懂劲一层层逐步提高,达到神妙、高明、随心所欲。然而,如果要达到高层次,不通过长期刻苦地练习,是不能忽然彻悟其中的道理的。练习和应用时,要求头顶轻轻向上领起,气沉降到丹田。要做到立身中正,中气浩然。气机活泼通利,劲路令人难以捉摸。推手时,左侧遇实则变虚,右侧遇实则令来劲无所着落,遁化无迹。对方来力上攻,我随之上引,使其有越走越高,高不可攀,摇摇欲坠的感觉;对方来力下攻,我即随之向下引之,使其有越走越低,有如临深渊的感觉。对方向前来攻我,我即顺势引进使其有劲长莫及、越进越空的感觉;对方背势时,我沾粘住对方以劲逼之,使其不能走化,越退越感觉紧张、被动。拳练到高层次,其感觉非常敏锐,一根羽毛、一只蝇虫落到身上都能感知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立即做出反应;对方摸不到我的劲路,我却能摸透对方的劲路。英雄所向无敌,就是因为练就了这种高深的功夫。武术的门派很多,虽然招势有所区别,总不外乎强壮的欺压弱小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有力的打无力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与后天的学习造诣并无关系。(注:有些人认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的观点是错误的,愚则以为不然。愚以为,先天之本力,人各不同,手脚之快慢,各有所异,这是自然现象。如果仅以本力相较,以快慢相较,自然是“大力胜小力,手快打手慢”。这一自然规律,是在不练拳术时所存在的,所以,和后天的学习造诣无关。而通过后天的拳术练习,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收到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先至的效果。拳论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为后面“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的论证做垫铺,从而进一步论证功力、技巧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拳论》论证的核心问题。如果拳论作者只把胜负归结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那么作者也不会写此拳论了。这也绝不会是拳论作者的疏忽。)察究“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所形容的情况,显然并非以力大胜人。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众人围攻的情形,进攻的人虽然身手很快,却不能取胜,仅凭身手快又有什么用呢?打拳、推手,要立身中正,尤如秤准平衡不偏;圆转灵活象似旋转的车轮。推手时粘接来力而走化就能顺适,虚实不分则产生顶劲造成僵滞。经常见到多年刻苦练功却不能化解来力的人,都被人所制,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双重之病。要想避免双重这个毛病,就要懂得阴阳虚实的变化。粘逼过程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逼的过程也是走化的过程;走化过程中随时可以粘逼,所以,走化的过程也是粘逼的过程。粘、走的关系,也即阴阳的关系,阳不能脱离阴,阴也不能脱离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寓,阴阳相济,才算是懂劲。懂劲之后,越练越精细深入,默默加深认识理解,悉心探求,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太极推手(技击)运用的本来是舍已从人的技巧和功夫,许多人却误认为是舍近求远,这种错误认识,就是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练太极拳的人不可不祥细辩析。以这篇文章做为对太极拳的论证。

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太极论全文多少字?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365字

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怎样理解《太极拳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之句?

《太极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现代有人对此说法有所怀疑,怎样理解?答:从理而论,方则止,圆则行,故太极拳触处求圆,拳架演练要求动作圆融,打手要求劲力圆活,皆求一个活字。

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此处“立”字,非身形直立,而是对虚实劲力的掌握,在变转虚实的基础上“立”身,此“立”非单纯指立身中正之站立,更重要的是指站立的原则、立场,一个对劲力把握的原则。

此句主要表明听劲的准确性与反应的及时性。

如在推手中,对方来力,能顺势接而化之,牵而拨之,丝毫不加迟疑,则为立如秤准,做到立如秤准,劲力必须活似车轮。

活似车轮,指劲力圆转无碍,对方劲力稍有变化,即能随之走化,实现阴阳二力的平衡,从而做到自身稳固;此句主要说明劲力的圆融与反映的快速,如车轮一样,稍以外力,即随之转动,快来快转,慢来慢转,太极拳要求腰如万向轴,即是基于此理。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是对打手的要求,做到此要求,首先要神静体松,其二要舍己从人,三要反应不先不后,阶及神明,三者缺一不可。

——摘自云风散人《陈式太极拳答问》

武禹襄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什么是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和译文?

《太极拳论》翻译:太极,是由无极化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分别反映出相互矛盾的一阴一阳;静止时,阴阳两者就合归于一体了。动作切不可过分或不足,肢体要及时地随屈就伸。对方用刚劲打来,我以柔劲引化,这叫做“走”;我顺势粘随,迫使对方陷于背境,这叫做“粘”。对方行动快,我反应也要快;对方行动慢,我相随也宜慢。

虽然应敌的机势是千变万化的,但那基本原理却是一脉贯穿的。须从熟习着法入手,而渐渐懂得劲的变化规律,再由懂劲进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然而如不是经久地刻苦锻炼,是不可能一下子突然精通的!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