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种职业与雕版印刷技艺紧密相关 刻书匠与雕版印刷的关系 蚂蚁新村2月9日答案最新

点击查看【2023年蚂蚁新村今日答案最新更新完整版(今日已更新)

问题

以下哪种职业与雕版印刷技艺紧密相关?

答案:刻书匠

解析: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宋代是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繁荣期和黄金期。文化政策的开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学术氛围的生机盎然,都为这一期图书文献激增,注入了针强心剂。图书事业发展,也提供着不竭的动力,让这个时代的史学、文学、理学、佛教、科学技术全面开花。

 

宋代图书的增长状态,是与当时的有效储藏分不开的。试想文献产生速度慢、数量少,或甚至文产生之后得不到保护,都不能促使文献的持续积累。因此宋代的图书事业较前朝都要繁荣,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前提:

繁荣的刻书市场:国子监与三大刻书系统

雕版印刷始唐代,经过唐末五代的推广至宋已极为流行。时人沈括有这样的考证: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清代学者也认为:

“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校雠镌镂,讲求日精。”

可见,宋镂印书籍已相当盛行。然而,雕刻既费时又复杂,一部书往往要雕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张板片,且该书印完后,板片就被作废,成本很高

 

因此总有人在不断探索改进,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较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优点有很多,它可以按需要任意排版,且可一版多用进行大批量生产。因之既省时又省料,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堪称印刷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宋代雕版印刷的发达与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宣告书籍的大批量上市,已指日可待。

 

较之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事业在宋代更为普遍和活跃,主要形成了以“国子监”等政府机构为中心,以私家刻印坊刻为辅助的“三大刻书系统”。

宋政府以其雄厚的人力物力,刊刻雕隽,始终居于宋代刻书事业的主导地位。北宋官府的刻书以国子监为主,国子监是当时中央政府主持刻书事宜的机构,它所刻印的书籍被称为“监本”,是读书人的标准本。“监本”书,在当时按照规定分发到各地学校出售,也允许私人交纳纸墨钱自印。除国子监外,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中央机关也都刊刻过书籍。

 

另外,宋太祖开国后,命士人典掌拼事,于是置公使库,招待来往官吏。公使库就是现代招待所的性质,他们把积余的经费,经常用来刻书、制酒、制醋等,库内还专门设有印书局,专管刻书。

靖康之变,中原沦陷,监本书籍印版多为流失。南宋初年,朝廷在杭州重建国子监,并颁布诏令,搜访遗书,刊补监本,组织杭州工匠翻刻。同时,还将大量图书交由中央机构和各地中央直属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织刻印。这些部门雕刻力量雄厚,技术精湛,并有国子监派人亲自校版,书籍的质量和数量都很高。而且南宋时期,各地州府县学、各处书院,也是政府刻书事业的一个支流。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刻书积极性,又充分利用了各地的人力物力。把政府刻书事业,从中央到地方,从局部到会国,形成了南宋政府刻书事业的热潮。

宋代官府的大量刻书,还推动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刻书事业,和民间坊刻事业的发展。官吏洪迈刊行《万首唐人绝句》,受到皇帝钦赐茶、香、金器的殊荣后,更是助长了私家刻书的热情。在公余之暇,地方官会同属吏,“以校雠刻书为美绩”。在书籍的选择上,封建文人士大夫以刻印经书、史书为主,很少刻印诗文集和自己的著述。私家刻书的主流是家塾刻本类,所以这类刻本多刊刻有家宅、家塾的名号。

 

除官刻本、私刻本之外,昌盛于宋代的三大刻书地区同样毫不逊色,并且对后代刻书事业影响极大,被称为“三大刻书中心”。

浙江在北宋时,经济尤为繁荣,杭州为国子监刻出了大量书籍,两浙东路和西路状况也很兴盛。到了南宋,杭州成为都城,官、私、坊刻书数量可观;

四川地区自唐代时印刷产业就很发达,同时经验丰富。宋初政府令四川承担雕刻大藏经的壬午,足以体现当时四川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先进的刻版技术,四川刻本也因此驰誉全国。南宋之后,四川刻书中心由成都转向眉山。四川转运使井度主持刻印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七部史书,成为了世间著名的蜀刻“眉山七史”。南宋中叶,眉山有坊刻本《册府元龟》发行,坊间承担印刷上千卷巨著,可见当时四川地区民间刻书事业的繁荣。

宋代福建刻书业,主要集中在建阳和福州两地。前者以坊肆刻书著称,后者以寺院刻藏经闻名。此外,福建其它地方也有刻书活动并留传下来,如建宁知府吴革,在咸淳元年(1265年)刻成朱熹《周易本义》十二卷。

总的来说,四川刻书上承唐、五代,最为兴盛;北宋后期,浙江地区刻书最为精美;南宋时代,福建刻书数量居全国首位

宋代的藏书地:官府、书院与寺庙藏书

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图书文化,从开国君主宋太祖、太宗,到神宗、哲宗、徽宗,乃至南宋的高宗、孝宗,都主张试行文教政治,提拔文官,撤销武人。当时文化上风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放在了图书馆管理上。

政府为了扩大图书来源,广开收书之路,官府藏书日益充实,原有馆址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筹建了规模体制更大、更完善的国家图书馆。例如:太平兴国初(976年),太宗赴三馆观书,叹曰:

“若此之陋,岂可蓄天下图书,延四方贤俊耶?”

太宗嫌藏书阁太寒酸,于是大行重建,“其栋宇之制,皆亲所规画”,“命中使督工徒晨夜兼作”。于是,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国家图书馆新馆舍正式落成。太平兴国三年二月,正式赐名崇文院,将史管、昭文管、集贤院三馆之书全部转移过来。崇文院布局为:昭文书库,集贤书库,经、史、子、集四部史馆书库。六库书籍都用雕木架,青续帕幂之卜。同时,为便于出借和保藏,也为防盗,编定的图书一律用黄纸写成大字本册。

 

开放的文化政策,也促使了书院的迅速发展,出现有名的四大书院。书院既是读书、讲学的地方,又是刻书、藏书之所。私人兴办书院受到朝廷的褒奖,政府分置学田来维持书院生计,此后书院也被逐渐纳入封建统治者的控制。据曹松叶统计,宋代书院有397所。最著名的,有白鹿洞、岳麓、应天、篙阳四大书院。四大书院藏书颇多,主要是朝廷颁赐的国子监印刷的各种书籍。此外,如鹤山书院“凡得十万卷”,“南国书院……聚书三万余卷”。书院经费主要是学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助,资金比较充裕。宋代书院的刻书质量很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为当时的图书出版做出了很大贡献。

 

另外,当时佛道文化深入人心,同时的寺观林立繁多,为寺观藏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上官方的扶持,不少寺观藏书达万卷以上。

文献的大量产生与有效的保存,使书籍作为一种廉价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就萌生了学术领域的新活力,为学问研究与文人创作提供了成熟的土壤。因此在宋代,各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图书繁荣:促进古典文献学的璀璨成就

图书文献的大量积累,必然会产生大规模的整理工程,使这些文献既有次序,又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利用。

  • 类书的编纂

宋代最大的文献编纂与整理工作,无疑是四部大型类书的问世。其中《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是由宋太宗下令编纂,并亲自把关的。这四部书对于后世文献的校勘、辑佚及其他整理工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平御览》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初名《太平总类》,共七年编成,成书于太宗,赐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55部,5363类,凡一千卷,由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的《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参详条次。

 

《太平广记》始于太平兴国二年,全书500卷,附目录10卷,92个大类,150多个小类,引书475种,取材范围为汉代以来的笔记、小说及野史、逸闻,一般认为是编《太平御览》的副产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的评价为“其书虽多谈神怪,而采摭繁富,名物典故故错出其间,词章家评,恒所采用,考证家亦多所取资。”

《文苑英华》始于太平兴国七年,雍熙四年编成,全书1000卷。汇集了梁末以来2200余人的诗文,23000多篇,分为36大类。实际是昭明太子《文选》的续编。

《册府元龟》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成书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原名《历代君臣事迹》,这是一部史料性质的书。共分为31部,部有总序1140门,门有小序。汇集了宋以前的正经、正史及部分子书中供统治者借览的史事。

  • 目录书籍的整理

文献的大量积累是目录产生的前提,也是产生目录的促使因素。宋代官修书目的代表作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43年),王尧臣等人奉诏编写的《崇文总目》。此目共66卷,仿照唐开元四部体例,将三关秘阁所藏图书校勘整理,分类编次。这部目录后来亡佚了,欧阳修参与了编纂,他所撰写的三十类的类序还保留在他的文集中,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目录学的思想。

 

私家目录的代表作是晁功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高似孙的《子略》。晁、陈的都是提要式,继承了刘向《别录》以来优良的叙录传统。尤氏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河。高氏书目,则专就子部书所做的专科目录。另外对古代书目进行研究的著作也在宋代出现了,如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

  • 校勘学成就

雕版印刷产生之初,书籍书大多校刻精细。但是随着技术的普及,校刻日渐草率,乃至讹误叠出,因而雕印本亦须重加校勘。在宋代,一方面由于雕版印刷盛行,书籍易得;一方面又由于书籍讹误多,所以宋代私家校书工作,甚至坊刻校书工作,都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甚至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校勘学专著。如:

经部有郑樵《书辩讹》、张淳《礼仪识误》、朱熹《孝经考异》、毛居正《六经正误》、廖莹中《九经总例》等;

史部有赵手袱《新校前汉书》、余靖《汉书刊误》、张泌《汉书刊误》、刘颁《东汉刊误》、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刘巨容《汉书纂误)、昊填《新唐书纠谬》、《新五代史纂误》、无名氏《两汉刊误》等;

 

子部有黎锌校《荀子》、钱佃《荀子考异》、陆佃校《育子》、沈撰《颜氏家训考证》、朱熹《阴符经考异》、《参同契考异》、陈襄校《梦书》、《相筋经》、《京房婚书》等;

集部有洪兴祖《楚辞考异》、黄伯思《校定楚辞》、《校定杜工部集》、方裕卿《韩集举正》、《外集举正》、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彭叔夏《文苑英华辨正》等。

这些宋代校勘著作,仅是宋代校勘研究的一角,但足以反应出当时校勘学的高超水平。

  • 宋代刻本的版本特征,及版本学研究成就

宋代刻本中,国子监本的质量是最高的。从内容上看,校勘认真,讹误甚少;使用欧体字,字体美观,而且用纸极为讲究,可以做到纸张洁白、墨如点漆。另外国子监财力充足,请的刻工技术精湛。

除监本外,其他刻本地域差异极大。我们可以根据两宋时期所形成的杭州、眉山、平水、建阳四大刻书中心为主线,将宋本归为“浙本”、“蜀本”、“平水本”、“建本四大子系统,而将官刻、家刻、坊刻等分别纳入以上四大子系统之中,并归纳出其一些特征:

杭州刻本的字体,是清一色的欧体,版式大多为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常用简称。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左右双边无书耳、牌记。官刻、家刻一般多在版心下端,记刻工姓名;蜀大字本,字体骨架为颜体,又渗入了中唐书法家柳公权的成分,撇捺长而锐利。小字本,则撇捺不太尖利而点划比较古拙,笔道也不甚匀称;金平水本的字体,主要也是欧体,有的在欧体的基础上加点颜体的成分。较挺拔南宋建本字体,都作颜体,官刻无书耳,坊刻避讳不严。

 

在版本学的研究领域,宋代在多个方面都有开创之功。“版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初。“本”原指写字缣帛,“版”为简牍。刘向典校中秘群籍时,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本”已指出底本。而雕版印刷推行以后,就把印本书称为“版”,末雕的写本书称为“本”。“版本”两字连用至宋代出现,它作为对雕版印刷图书的专称,广泛地得到使用。

宋代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版本学的专著:南宋淳韦占年间曹士冕的《法贴谱系》,是宋代首部版本学专著。南宋时版本学与目录学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版本学目录著作,如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史略》、官修《中兴馆阁书目》等。

图书繁荣:对史学领域助益

史部书的编纂和整理,除了几部纪传体正史,如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外,最值得关注的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书始修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完成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前后历时19年。全书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至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达1362年的历史。为了编好这部政治借鉴意义的史书,司马迁做了资料长编的工作,另编成《资治通鉴考异》30卷,他还编写了《资治通鉴目录》30卷,以方便查阅。

在他之后的史书杰作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为了弥补纪传体、编年体在长篇叙事上割裂的缺点,袁枢还首创纪事本末体,成《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后世不断有人模仿。

地方志与家谱的大发展

从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角度看,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例如年谱,有吕大防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王宗稷的《东坡年谱》;例如学术流派传记,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登科记如《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韩思《五代登科记》。例如地方志,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施宿《嘉泰会稽志》等,都为后人提供了文献来源。以下是对宋代地方志的详细概括:

在长达一千一百年的汉唐时代,我国各地编撰的地方志总计不足四百种,而宋代三百二十年内,全国就修纂了一千零一十六种方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为了便于了解宋代方志之浩瀚 ,现按现行省、区做个简明统计:

  1. 总志5种:《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元丰九域志十卷》、《舆地广记三十八一卷》、《舆地纪胜二百卷》《方舆胜览七十卷》;
  2. 浙江省4种:《乾道临安志》十五卷、《淳祐临安志》六卷、《咸淳临安志》一百卷、《橄水志》八卷、《吴兴志》二十卷、《乾道四明图经》十二卷、《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嘉泰会稽志》二十卷、《宝庆会稽续志》八卷、《剡录》十卷、《赤城志》四十卷、《严州图经》(残)、《景定严州续志》十卷。
  3. 江苏省9种:《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吴郡志》五十卷、《嘉泰吴兴志》二十卷、《云间志》三卷、《玉峰志》三卷、《玉峰续志》一卷、《咸淳毗陵志》三十卷、《嘉定镇江志》二十卷。
  4. 湖南省1种:《岳阳风土记》一卷;
  5. 安徽省1种:《新安志》十卷。
  6. 福建省2种:《三山志》四十卷(亦名《长乐志》)、《仙溪志》四卷。
  7. 陕西省2种:《长安志》二十卷、《雍录》》十卷。

其中《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继承前代地理志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记述各道、府、州、县时,创造性地增加了各地的风俗、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人文和经济内容,从而使单纯的地理志书,扩丰为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志。关于方志的性质,当时有人认为其属于史的范畴,是一地之典籍,具有资治、补世的功能,而不能说是简单的地理书。编纂《合肥志》、《广陵志》的郑兴裔认为: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

编修《恩江志》的陈丰元认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地方志的话,“治政者无所稽考”。因此,宋代地方志不仅以数量多、体例完备,还出现了方志理论和修志思想。这将我国方志的发展,逐步推向了成熟。

 

年谱学发展史上, 宋代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比较, 宋代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在编修宗旨、编修形式、谱图之法、家谱内容、续修时间等诸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 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基本格局。著名可知的帝王家谱,有《帝王次图》《国朝宗室世系表》等。私人家谱,有苏洵的《苏氏族谱》、南宋景定三年( 1262) 张即之修的《蓝溪李氏宗谱》、程志忠的《程氏世谱》等。

学术思想:经学向理学转化

北宋仁宗时期,在经学的整理和研究上普遍出现了,怀疑汉唐旧疏,力求创新说的风气。刘敞、苏辙、欧阳修等人领风气之先,王安石为配合他的政治改革,鼓吹新学,其代表作是《三经新义》《字说》,刘敞则创作了《七经小传》,另外还有王应麟德 《困学纪闻》、王安国的《学林》、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宋代疑古之风的兴起,使传统经学研究发生变化,也让是宋以后的“经学”转而为“理学”

 

在儒学革新运动中,宋代学者建立了一套舍传求经、义理至上、六经注我的经学解释方法。宋代学者通过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与超越、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诊释,建立了一套以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性命之学”,称之为“新儒学”,这是孔孟儒学在宋代的新的发展。

宋代文学取得的成就与著作

宋代的文学,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韩柳”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开展了散文领域的“古文运动”,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有“三苏”、柳永、欧阳修、李清照、晏殊、范仲淹、王安石、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团体有江西诗派、花间词派等。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散文作品,如《西昆酬唱集》《花间集》《岳阳楼记》《雨霖铃》《声声慢》《水调歌头》《竹枝词》等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图书繁荣:促进佛藏的传播

佛教在此时具有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宋代一直推行以文治国和儒释道兼融的统治政策。除徽宗外,历代帝王对佛教基本持支持的态度。宋代的佛籍目录,在编撰体例和内容上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我国佛籍目录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断代译经录第一部大藏经解题目录,将大量的译经史料著录其中。同时,宋代出现了编撰佛籍6大目录,分别为《大中祥符法宝录》《景祐新修法宝录》《天圣释教录》《教藏随函目录》《大藏纲目指要录》和《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往益州雕造佛经全藏,后世称《开宝藏》。《开宝藏》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5048卷,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这是我国,刻印佛教经典全藏之始。

宋代金石考据学的成就与著作

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盟主,也是一位非常重视金石文字资料搜集的学者。他著有《集古录》10卷,开宋代金石考据学风气之先,此书著录先秦二十二则,西汉铜器铭文四则,其余大多数为碑刻。欧阳修写作《集古录》是为了考据古史的需要,他还利用金石文字资料校补了一些古典文献。此外,宋代杰出的金石著作还有赵明诚的《金石录》,王象之的《舆地碑记目》、《蜀碑记》,陈忠的《宝刻丛编》等。

李清照

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与著作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理一分殊”等主张,以及他对自然事物的方法与态度上,都体现了宋代事物道理的新奇与创新,这对科技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宋代的科技发明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隐士群体、学者群体留下了价值极高的自然科技典籍,如陆羽的《茶经》、沈括的《茶论》、林洪的《山家庆供》、陈敷的《农书》等。与官修农书不同,隐士所著的书,都是从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以亲身的耕种经验为依据。

学者群体注意亲身实践,这与理学的“即物穷理”是分不开的。朱熹再传弟子宋慈的《洗冤集录》,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法医巨作。现存的《洗冤集录》,分五卷,五十三目,内容涉及到宋代的立法原则和具体断案的技术手段,从书目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宋慈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法医学是法学和医学的综合体,它包括了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古代从事法医工作的人,也必须具有长期的执法经验和丰富的医学常识。宋慈将他的法医学思想与丰富的检验经验,也全部贯通书中。

 

宋代的图书事业一直处于一个“创作—积累——再创作”的良性循环中,这也就致使了宋代文化事业与图书事业的有效互动,共同造就了宋代文献的大爆炸的状态。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印刷术这项发明,是图书生产飞跃性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学科都是相互促进的,我们今天的图书事业、文化事业,也都需要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来有效保存和广泛传播。因此图书事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延续持久的生命活力。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