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啊 熔断机制是什么时候

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通俗解释?

“熔断机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是指为控制股票、期货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为其单日价格波动幅度规定区间限制,一旦成交价触及区间上下限,交易则自动中断一段时间(“即熔断”),或就此“躺平”而不得超过上限或下限(“熔而不断”)。

狭义则专指指数期货的“熔断”。之所以叫“熔断”,是因为这一机制的原理和电路保险丝类似,一旦电流异常,保险丝会自动熔断以免电器受损。

而金融交易中的“熔断机制”,其作用同样是避免金融交易产品价格波动过度,给市场一定时间的冷静期,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

熔断是哪一年发生的?

熔断,股票专用术语。通常讲的是为了防止股市大起大落,大盘涨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暂时停止交易。属于风控机制。1987年,美国首次实行熔断制度。我国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熔断机制,且于1月4日到7日触发了四次熔断机制。A股在火速推出了熔断机制后又火速暂停了,综合分析,熔断机制在A股的负面效益远远大于正面效益,所以熔断机制已成为历史。

延伸阅读

熔断指令,本来是航空领域的一种专业名词,是指因某些特殊原因,而掐断了某条航线,使任何往来的航班都不得通行。

近年来,熔断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股票市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股市中的熔断指令是什么意思?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

简单的说,就是设置一个股票熔断的价格,在股票价格触发涨停或跌停之前,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机制。

在全球的股市中,熔断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3月,美国股市开盘后出现暴跌,当跌幅达到7%以上后,便触发的熔断。

在我国的A股市场中也发生过熔断现象:

2016年1月4日,A股遇到史上首次“熔断”。早盘,两市双双低开,随后沪指一度跳水大跌,跌破3500点与3400点,各大板块纷纷下挫。午后,沪深300指数在开盘之后继续下跌,并于13点13分超过5%,引发熔断,三家交易所暂停交易15分钟,恢复交易之后,沪深300指数继续下跌,并于13点34分触及7%的关口,三个交易所暂停交易至收市。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了解,什么叫做熔断指令了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