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任仲平是谁吗最新评论

任仲平的介绍?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23年前,一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15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55篇评论,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两个阶段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这1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5月。初成风格阶段。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这个阶段10年之内,一共写了20篇,平均一年两篇。

第二个阶段:2003年至今,共有35篇。“任仲平”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月22日,胡锦涛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出批示: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政论方面的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分量不用我多赘述,只要是中国人都门清。

这份报纸读久了,不难发现它的重量级文章基本上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署名,比如“任仲平”“钟声”、“安平”等等。

很显然,这些“署名”都具有深刻的内涵,那它们究竟是代表什么意思呢,估计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第一、人民日报文章常用署名背后含义

先说一个重量级的,任仲平。

此名谐音“人重评”,意为人民日报重要评论,只在史诗级事件里出现,一年下来大概只出现几次,每次发出的评论差不多都是万字左右。

比如此次建党百年华诞,人民日报发表重磅文章《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署名便是任仲平。

在人民日报社里有个专门的小组负责撰写“任仲平”的稿件,他们有时一篇文章要写上几个月,稿子会反复审核,文章虽长,但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可谓字字珠玑。

何振华,谐音“如何振兴中华”,主要就重大事件发表凝聚人心文章,引领国人认知,汶川地震、奥运圣火传递等大事件的系列评论,基本都是此君现身。

《人民日报》任仲平的100次现身

柯教平,谐音“科学教育评论”,主要在科教领域发出权威声音。

国纪平,谐音“国际评”,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评论,2005年推出,一般就国际重大事件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方立场和观点。

任理轩,谐音“人理宣”,人民日报理论宣传部署名,2011年一篇《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引发全国强烈反响。

仲组文,仲组轩,中共中央组织部评论文章。

钟理轩,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钟政轩,中央政法委。

卫民康,卫生部。

望海楼,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新大楼,不远处就是央视

除以上常用署名外,人民日报中还时常出现有两个重磅署名,钟声和安平

第二、钟声和安平是什么意思?

钟声,意为“中国之声”或“警世之声”,刊发内容一般是人民日报对国际形势方面的重要评论,最近一段的内容几乎都与中美关系有关。

据说这个栏目美国参众两院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以及各国外交部门都很重视,主要是可以从中及时看到中方对某些外交关键问题的态度,当然中方也是在通过它向海外传递一些我们的立场和倾向。

所以各位如果对国际形式较感兴趣,不妨多看看钟声的文章,认识会深刻很多。

“安平“这个署名是在2020年10月15日才第一次出现,当时人民日报第7版刊发了一篇重量级文章——《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告台湾情治部门书》,其中署名便是安平。

此文正义凛然、措辞严厉,尤其是文中一句“勿谓言之不预也”在当时引发了极大关注,而安平此名的含义也引起了广泛猜测

人民日报“安平”署名

台湾台南市37个行政区中有一个区的名字叫“安平”,而此处也是台湾最初开发时的起源地之一。当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便把台湾当时之名“大员”改为“安平”,并在此处设立郑氏王城,所以不少人猜测人民日报署名“安平”的寓意,或是来自于此段历史。

“安平”这个名字是否真有此含义在内,我不敢确定,我只能告诉我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安平,为国家安全部的文章署名,谐音:安全部评论

由此可见,人民日报的文章署名含义其实并不神秘,它们都是来自中央机关以及人民日报社内部各部门的谐音

这些个“谐音”惯例之所以今天还在沿用,主要还是因为人民日报的某些考虑。报社希望通过此方式来提醒读者们注意,这些署名文章是从什么部门发出的,它所针对的范围和领域属于哪些方面,以便读者们能结合署名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发出的本意

毛主席为人民日报写的报头

在人民日报所有文章署名里,身份真正神秘的是“权威人士”这个名字。

第三、“权威人士”究竟是谁?

1946年5月延安的新华社稿件里,这位“权威人士”第一次出现。

其中提到一句“美国权威人士认为……”,此后“权威人士”之名频频在人民日报的评论或报道中现身,可以说各个建国后重要历史时期都有“他”的身影出现。

早期出现的“中共权威人士”由于笔风、语气、用词都与毛主席相似,因此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此“权威人士”很可能是主席的化身,或者至少也是党内很高级别的领导

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间,人民日报密集刊登了3次问答形式的“权威人士”专访。

第一次是“权威人士”解读中国整体经济状况,第二次是“权威人士”阐述“供给侧改革”,第三次则谈到了“房住不炒”以及“经济进入L形增长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这3次访谈阐述的内容都非常重要,对当时甚至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可见“权威人士”是确实是权威。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

那么“权威人士”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答案:不清楚。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公众号“侠客岛”倒是作出过推测,认为“权威人士”现身的前提是“某件大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所以“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是为了给某件已经或很快将发生的大事“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权威人士”并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而应是某个或数个国家部委的“集体智慧”共同发声

不管怎样,每一次人民日报中出现“权威人士”的身影,其意义都是极为重大的,有关“他”的访谈也好、评论文章也罢,都建议细细读之并深入理解学习才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先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后面才有可能真正走在时代的潮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