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降城闻笛的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体裁?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什么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延伸阅读
【注释】
①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中、西、东三处受降城。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匈奴投降,故设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②回乐(lè)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③芦管:即芦笳(jiā),一种横吹管乐器。④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⑤尽:全。
【译文】
回乐烽前漫天的风沙好似大雪一样,受降城外明亮的月光如同遍地白霜。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吹奏起悲凉的芦笛,出征在外的将士整整一夜都在思念故乡。
【赏析】
中唐时期,幽州河朔地区是藩镇割据的地方。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驻守在这里的将士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逐渐退去。诗人李益当时正在这里从军,对这种感觉体会很深。这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边塞诗,抒发了当时战士们久战思归的心情。诗的首句写“回乐烽前沙”,次句写“受降城外月”,以“雪”和“霜”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比喻,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写出了“夜上受降城”寥廓寒冷的景色,凄神寒骨。第三句用一个“吹”字,与文题“闻笛”相扣;第四句用“尽望乡”三字,写明题意,写出了守边将士寒夜里听到芦笛声引起的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一种久客思归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