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4个方法(习惯)
1、结论明确与否,要先搞清楚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最先要做的是,问题所在需要明确。其次重要的是“结论”。这个结论可能在最初时已经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比如,营销管理的场合,“用这个计划书”或者“以这个商品为主”等,结论明确。但是,与人生相关的课题,比如“现在跳槽好不好”等,是不可能马上看到结论的。
所以,这时需要逻辑性考虑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结论是否明确”。
结论明确的时候,目的就会变成请对方理解为主,重要的是如何给结论添加证据。
结论不明确的时候,基本要做的是对这个课题进行现状分析,找到原因的同时,探究各种可能性。
2、思考时一定要添加理由的习惯
如果自己对分析现状,到达目的的过程不满意的话,这不能算是结论。
重要的是,在给别人做说明时,课题中有什么问题和目的,自己想怎样导出结论等,要提供充分证据或理由。
是不是逻辑思考后的结果,主要看提供的证据:能不能说服自己的同时也能说服别人”,附加的说明“能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能让对方满意”与否。
不是逻辑思考的时候,证据不充分,只说结论,为什么会这样的理由不明了,或者说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
所以,为了训练逻辑思考能力,最先也最应该锻炼的是如何找到能让自己和对方共有的证据,思考问题时添加充分理由的习惯。
3、自问自答,证据理由是什么的习惯
法律的世界,结论和证据最重要。
为什么?
因为法庭判决有罪无罪,原告的胜诉败诉都需要结论来支撑。
而且,为了让这个结论符合法律或者得到辩护人的认可,添加证据部分变得非常重要。
结论和证据是法律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开始。
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问自己”证据(理由)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
养成这个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和决断力都会变得更加快速,找理由找证据,然后分析侧重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大提升,并能据此开展行动。
4、逻辑性强的说明,本质上是对他人和善的表现,要有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的习惯
逻辑思考时,添加证据很重要,因为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别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存在“。
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能有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让对方也能理解,是很自然的事。
结局,逻辑思考时,要考虑到对方是什么人,要尊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加以事实说明,才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自己想说的。
也就是说,逻辑性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时,绝不是为了说服说赢对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对方的立场上。
能进行逻辑思考的人,首先会想到自己和对方(写作时就是读者)本来就是不同的,所以,找到和对方共同认可,产生共鸣的点再加以说明的话,对方就能理解和共感。
逻辑思维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每推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因此,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需要较深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作图识图能力。初中阶段的逻辑推理更多直接的应用在几何方面,而几何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几何图形中包含了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素材及信息,对图形认识的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解决。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为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为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为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延伸阅读
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提醒自己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一旦适应了某个环境,即使环境恶化,也会认为“只要忍一忍就好”。久而久之感觉麻痹,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已回天乏术。所以,工作出现警讯时,你必须严格提醒自己,绝对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
2、从不同立场进行思考。一般人其实都有相当固定的思考模式。但事情一固定,就会顾此失彼,失去多元创意的弹性。想要锻炼多元思考能力的,抛弃过去习惯、换个角度重新思考,是最根本步骤。
3、养成边写边思考的习惯。有好想法、好点子时随时记录下来,也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只在脑袋中想像,思考容易偏差、窄化。写下来则可让自己更容易掌握整体图象,发现缺点与不足之处。
怎样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一、以多元思考法提高思考能力 所谓“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种答案,而应多方面思考,创造复数的解决可能性。习惯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论面对任何问题都能从不同角度与观点分析,则即使再大的难题,也能找出解决办法。 那么,该如何培养多元思考能力?以下是三个不错的办法。 ●提醒自己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 有个童话故事,主角是一只青蛙。这只青蛙不小心掉进火炉上的锅子中,因为水温20度,青蛙觉得很舒服。但慢慢的水温提高,30度、40度渐渐升上去。然而,因为水温变化缓慢,虽然觉得愈来愈热,已经习惯了的青蛙却懒得跳出来。结果,这只青蛙最后被煮熟了。 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其实也有类似状况。一旦适应了,即使环境恶化,也会认为“只要忍一忍就好”。久而久之感觉麻痹,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已回天乏术。 所以,工作出现警讯时,你必须严格提醒自己,绝对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 ●从不同立场进行思考 一般人其实都有相当固定的思考模式。但事情一固定,就会顾此失彼,失去多元创意的弹性。 想要锻炼多元思考能力的,抛弃过去习惯、换个角度重新思考,是最根本步骤。 ●养成边写边思考的习惯 有好想法、好点子时随时记录下来,也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只在脑袋中想像,思考容易偏差、窄化。写下来则可让自己更容易掌握整体图象,发现缺点与不足之处。 2.提高逻辑思考能力 所谓“思考论理能力”,简单讲就是面对问题时不可一相情愿地埋头苦干。 至于具体的论理思考训练法,则有三种――“由宏观到微观”、“MECE”、“逻辑树状图”。 ●“由宏观到微观”思考法 所谓“瞎子摸象”,指没办法整体掌握事情轮廓,只好以偏盖全地错误想像。 ●MECE思考法 养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考习惯之后,不妨进一步学习“MECE”思考模式。简单讲,所谓“MECE”就是,处理事情能够毫无遗漏、毫无重复。有“遗漏”就会错失机会;“重复”则白白浪费力气。 ●使用逻辑树状图 “逻辑树状图”可说是逻辑思考方法的集大成。其特点主要是能有效处理事情的“大小关系”、“因果关系”与“阶层关系”。 3.提高创造思考能力 点子不多、思考能力不强的人在企业界很容易被淘汰。如何提升自己的创造与思考能力呢?以下是三种不错的做法。 ●经常脑力激荡 一般人之所以点子不够多,主要是受“常识”与“成见”不当影响。而破除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活用“脑力激荡”。 许多企业喜欢用脑力激荡方式,推出新的工作方案,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进行脑力激荡时必须:一、就让各种点子尽量跑出来,二、模仿“接龙”方式,局部改良别人点子,形成新的创意。比如,讨论“空罐子的使用方式”这个课题时,有人说用来“装水”、当作茶杯。此时就可从“装”这个字延伸想到不只“装水”,也可“装土”,也就是当作盆栽。然后同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装烟灰,变成“烟灰缸”……可能性其实是无限的。 ●点子一出来,就加以整理 根据研究,思考新点子,可让右脑活性化;整理点子的过程属于论理,则能促进左脑活泼。因此,想出点子之后加以整理,即可同时训练左脑与右脑。 更何况,点子必须经过评量以及其他人的考验。如果没有记录、整理,便会失去接受考验的机会。这样的点子通常用处不高。 ●进行“重点化”与“分类” 活用点子,一定要经过“重点化”与“分类化”过程。 “重点化”方面,首先应区别“有用的点子”和“没用的点子”,并且将各种点子排定优先顺位,最有用的先挑出来。 其次,“分类”必须把性质类似的点子放在一起,如此才能清楚呈现点子的特色。 脑力激荡是否一定要聚集许多人在一起才能操作?其实不然,即使一个人也能达成脑力激荡的效果。 当然,一个人进行脑力激荡,难度较高。所以必须养成习惯,比如,不妨每天用5分钟练习脑力激荡思考法,针对一个主题,3分钟之内想出20个解决办法,5分钟之内想出30个解决途径等等。总而言之,养成脑力激荡的习惯,思考与创造能力自然一级棒
怎样锻炼逻辑思维?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方法:
1、想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对问题多方位思考。所谓的多方位思考,实际上就是一件事情都不要只想到一种答案,而是应该想到别的答案,创造多种可能来解决问题。习惯使用多方位思考的人,不管是面对怎样的难题,都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去考虑问题,从中去解决答案。
2、具体办法有以下的办法:从不同立场进行思考。每个人都有着相当固定的思考模式。但思考模式一固定,就会丢掉很多可能性,失去多元创意的弹性。想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抛弃过去习惯,然后换个角度重新思考问题的本身。
3、实际上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好,经过反复练习,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增强。
逻辑思维有什么好的训练方法?
1、培养精读、速读文章和要学科目及教材的能力,能将所阅读文章,很快归纳出要点和难点。
也就是说,通过迅速提取和认定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判断,从而加深对所看文章和科目的理解。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平时我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归纳推理能力、很快找出问题的重点、难点都有非常有益,经过一个时期的有意训练,你会发现,你的判断事情正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际上,这就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
2、加强因果联想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某些联系永远是记忆活动的基础,生活中许多概括的认识都是经过这一过程一点点积累、归纳、推理而得出的每当我们需要了解和解决某件事时,都去认真分析其因果关系。
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多看推理电视剧
推理是逻辑思维带来的,而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样可以带来逻辑思维的提升,所以看犯罪心理、侦探破案、探讨人性相关的电影电视和书籍,有利于逻辑思维的提升,看的时候不要光等着出结果,要自已用心推理一番。
遇事多思考
遇事多思考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这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还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也有利于一个人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提前做规划
做规划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第一它非常节约时间,尤其是在旅行中,不会因为找不到酒店或者旅行点而导致惊慌,也能够帮助避免因惊慌导致的损失。第二它用这种模式在潜移默化地让我变得有条理。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生活中能力突出的人,往往都在某些领域规划得特别出色,即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点不修篇幅,但那绝对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收拾,而是没时间没精力顾及。
对事物产生好奇,提高想象能力。
从小开始树立一个好习惯,对事物产生好奇,从而使大脑处以思考状态,思维能力也有所改进,有所增强,慢慢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多参加辩论赛。
辩论赛不仅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是培养和锻炼口才的地方,相当于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多多参加辩论赛,善于发现或想象论据是否充足,这样慢慢的提高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和表达能力?
1、清晰表达的逻辑,运用“PREP模式”表达,意思是说,我们在正式的谈话、讲演、或文案中,首先可以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结论或主张P;然后再说出支持你结论的“依据”R;接着再用具体的案例,或者实际的资料、数据来提高你结论或观点的说服力;最后再重申一下结论,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确实传递。
2、通过“自我提问”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梳理一本书”来训练逻辑思维。
5、通过“梳理电影”来练习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锻炼大脑”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对比,原因与结果。
定义
逻辑思维的定义是:“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通俗点说,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方法
分析和综合
分析指的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分析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则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例如:证明两线段相等
综合法思路:已知条件→三角形全等或平行四边形→对应边或对边相等(线段相等)。
分析法思路:对应边或对边相等(线段相等)→三角形全等或平行四边形→已知条件。
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
简单通俗来说:归纳就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法
演绎就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
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场合;
结论是将特殊场合归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识。例如:
大前提:鸟都会飞;小前提:我是鸟;结论:所以我会飞。
归纳法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分析若干不同事物(思想、事件、事实)的主要特点,找出其中的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抽象与概括
抽象
抽象是对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
概括指的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思维过程。
总结
抽象的过程往往是从多到一的过程,最后呈现的形式也是以“关键词”的方式,突出本质属性。而概括的过程最后呈现的都是一句完整表述本质属性的句子。
练习
1、认识到“鸟是一种有羽毛的,无齿有喙前肢为翼的动物”这是思维的( )过程。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分析
解析:C。该题综合呈现了鸟的所有本质的属性,因此属于概括过程。
2、对乌鸦、企鹅、麻雀、鸵鸟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羽毛”、“动物”、“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共同本质的属性,“飞”是非本质属性。这是思维的( )过程。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分析
解析:B。该题从多个事物中,抽取出了鸟的本质属性是“羽毛”、“动物”、“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找到了鸟的特征。属于抽象的过程。
4. 分类和比较
分类
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事物分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不同类。
比较
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除了上述的逻辑思考方法,比较常见的还有对比(求同、存异)和因果两种,相对比较容易理解。逻辑性强的人,善于解构任务,化繁为简,剔除无用信息, 能用更短的时间解决更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利用方式和方法锻炼和提高逻辑思维。
提高逻辑思维
“PREP+A”的逻辑
P(Point,观点/论点),R(Reason,原因/理由/根据),E(Example,实例/例证),P(Point),A(Action,行动)。
在正式的谈话、讲演、文案中,一般可以遵循下面的逻辑/步骤:
P:首先,简洁明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论点/主张,也就是你在说什么、你想要表达什么。
R:其次,说出支持你结论的“依据”,也就是回答 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是基于哪种事实和解释?
E:再者,用实际的例证(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等)来提高你结论或观点的说服力。
P:最后重复结论,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确实传递。
A:行动就是你希望对方怎么做(根据实际需要,一把可以省略)。
小结:简单来讲,这个模式就是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根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
掌握思维框架
如何去设计一个框架,这个方法来自元学习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些元学习领域的相关知识如下:
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组块、提取、存储、必要难度、间隔效应、表征、初级表征、次级表征、心理表征、记忆、线索、遗忘曲线、图式、模式、联系、刻意练习、自我生成、详细阐述、分散练习、框架法。
举一个例子来区分一下,工作记忆与长时记,比如记住一个姓名:【xxx],默默5遍后可以记住这个名字,只不过这个姓名是在工作记忆里边。工作记忆不能被长时的保存,是一种临时的记忆。此时,从大脑里提取这个姓名,就是从工作记忆中直接提取出来。
隔了一会儿,再去提取“刚才记住在工作记忆”的姓名,再也提取不出来了。工作记忆,早已被新的内容刷空,如果“长时记忆”里边有记住这个姓名,我们就能从长时记忆里边把这个姓名提取到工作记忆。可惜的是,遗憾的是,长时记忆里边没有塑造出这个记忆。或者说长时记忆虽然保存了这个记忆,却提取不出来。
现在要利用元学习领域的知识来建立一个逻辑思维的框架,这个逻辑思维的框架是针对逻辑学而言,这就涉及到逻辑学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了。逻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个人提炼出来一些核心而又基础的概念,如下:属性、性质属性、关系属性、概念、内涵、外延、定义、划分、判断、假设Assumption、假定Hypothesis、推理、论证。
比如:以词语“人”作为切入点,通过词语“人”去衔接“属性、本质属性、概念、内涵、外延、划分、判断、推理、论证”。如何从一个词语“人”贯通整个逻辑框架呢?
人这个词语对应的概念—>概念对应外部世界的一类事物—–>从一类事物之中“抽象、抽取”出属性—>本质属性—->概念、内涵、定义、外延、划分—->判断—->推理——>论证!
这些基础的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刚开始学习逻辑学时,这些基础的概念在自己的大脑里是碎片化的、是分立的,是没法被联系起来。
东一处、西一处、南一处、北一处,各个概念之间缺乏联系,对逻辑学的认知就是以一些碎片的认知,不能拼成一个框架,缺乏一个框架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经典的模型
有人说“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用于做决策的工具箱,你拥有的工具越多,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大家可以多学习经典思维模型,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
自我提问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到、听到或读到一些关于重要信息或者让你有触动的信息时,都可以通过一些刻意的自我提问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比如读到一个观点时,就可以这样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切入?作者是如何形成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缺点?如果我来写如何可以更好?
写作练习
可以每天拿一张纸,就写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再用树形结构逻辑思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看看是否有新的想法,把这些东西再整理起来,先不要思考太多,想到一个问题就直接写。不能拖延。我们只要追寻自己原始的感受,不用想得很复杂,想到什么就直接写什么,别犹豫不决。培养这种树形结构逻辑思维,最忌讳的就是,原地兜圈子,因为这样会做无用功。
做结构笔记
结构式笔记主要是指:用思维导图搭建全书的框架架构。 将全书的内容浓缩在这一张图里,有利于我们迅速抓住重点,在日常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工具:XMIND,如果你有输出的需求,可以购买一个会员,如果只是想自己做完保存,也可以不购买会员。
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有效图形来协助我们的思维表达的实用性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散思维,理清思路。当接到一个任务时,先要做的不应该是立马执行,而是先思考。因为有时候如果不思考,就会弄不清楚方向,就会挖掘不出甲方的真实需求。这时候我们就要打开思维导图,开始逻辑的分散性思考。
常见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有很多,比如:
亿图脑图MindMaster:强烈推荐,简单好用高颜值,模板社区10W+模板内容;
MindManager:推荐,思维导图老大哥,兼容Microsoft office,试用限制30天;
幕布:较推荐,极简风大纲笔记一键生成思维导图,较长时间无更新维护;
xmind:推荐,商业思维导图软件,高颜值+做图稳定,但没有提供在线版和云服务;
MindLine思维导图:较推荐,轻量级思维导图软件,功能较简约但界面缺乏设计感。
导图的用法
比如,一次会议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家畅所欲言,发散思维,用思维导图把大家的想法用树状图画出来。
第二个阶段,评估想法。发现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而且把有联系的想法用线条连接起来。
第三个阶段,集中思维,形成决议。把讨论中淘汰的想法都删除划掉,剩下的想法,分出主次和执行顺序,整理好开始执行。
个人的想法过程也一样。
实用主义的思维导图一定是杂乱的,画满了各种连线、重点符号、划掉符号,就像草稿纸一样。
花哨的装饰和美观的外表未必实用,真正的武器身上一定伤痕累累。
注意事项
① 清楚制图目的
做思维导图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制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梳理思路还是交付于别人传播。如果是用于分享,就需要有一些设计思维。如果是帮助自己梳理思路,那么就不需要美观度上花去过多的时间。
② 信息传递
记住做思维导图重要的是梳理思维,视觉传达为辅助,帮助记忆,因此不能本末倒置,花过多的时间在视觉美化上面。
③ 语言要精炼
一张思维导图可以承载的信息毕竟有限,我们要学会深度理解信息、适当加工,尽量用明确、精炼的语言去传达。
④ 日常积累素材库
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累积建立好自己的素材库,可以是图标库、图片库、字体库、配色库、模型参考库等等,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作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