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什么意思?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意思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相,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举例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人说的靠不住。”
刘真《春大姐》:“玉春娘 嘴里虽没有说出,心里可老是相信着那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延伸阅读
“耳听为虚”下一句是什么?
眼见为实。
出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自于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句子运用: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说的靠不住啊!
(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3)起初听到是觉得困难,但是还是得尝试一下真实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哪怕是亲戚朋友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亲眼见到更让人信服。
(5)下面是我们刘家新发明的铁器展示时间,东西好不好,耳听为虚,大家眼见为实才好。
(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得亲自试试这刘大圣到底是不是真像冷寒霜说的那样,有所藏拙。
(7)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看他心中总有所怀疑。
(8)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五彩画笔描绘家乡;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我的白纸黑笔赞美家乡;如果我是歌唱家,我要用我的甜美歌声赞颂家乡!朋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来我家乡看看她的景色吧!
(9)虽然背地里有人说,但谁也没亲自抓到现实,所以也验证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0)李子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那么简单,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背后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事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成语故事?
成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赵充国老将军。
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寒蝉,谁也不敢作声。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因,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此方案实施后,果然效果很好,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静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意思是什么?
表面意思:不要相信经过主观转诉后的事情。很多人喜欢抓住前半句来说教一些很浅显的道理,比如眼见不一定为实。然而这类人有没有想过反驳后一句,耳听也许是真。其实这句话的道理就是告诉你,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经过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尽管判断会有对,错。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意思?
听耳朵是虚拟的,而眼见为实
[发音]tng wI x,y m:n Jia n wI sh
[释义]不要相信谣言,你看到的是事实。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亲眼所见才是真的。”你亲眼看到的比你听到的更真实。”
[分割解决方案释义]参见: 1。看见;目击者。2.裘德的愿景。3.清除;显然。4.很快;马上。
[来源]韩《说苑政理》:“如果你听到它,还不如看到它;看到它比实践它更好
扩展知识:她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何不自己走一趟,找到那王琦瑶,倘若真是这样,程先生也好死心了。 王安忆《长恨歌》第一部
玉春娘 嘴里虽没有说出,心里可老是相信着那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刘真 《春大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什么意思?
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分词解释义:
眼见 : 1.眼看;目睹。2.犹眼界。3.分明;显然。4.很快;马上
拓展资料
哲学含义
1、感性认识是 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占有 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就个人而言,也可以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他人提供的资料可以是对事物的如实反映。因此,耳听未必为虚。
2、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以凭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体现。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什么意思?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常常作为人们判断事实的依据,耳朵传来的信息总有点不大确定,一定要亲眼看到才相信。的确如此,人们常常听到谣言,如果不加以判断,偏听偏信,那么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则损财,重则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