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博士是什么意思?
教授五经的学官。汉武帝 始置。汉 荀悦《汉纪·武帝纪一》:“﹝ 建元 五年春正月﹞初置五经博士。博士,本 秦 官,掌通古今,员至数十人,汉 置五经而已。”《新唐书·百官志三》:“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
延伸阅读
五经博士是什么学派的思想?
儒家思想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汉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景帝时,又置《春秋》博士。
此时,博士虽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不仅《书》、《诗》、《春秋》有博士,《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也有博士,并且《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
这说明此时儒家在学官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因五经博士的设置,经学与利禄之途就密切地联系起来。
“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
秦 1. 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博士”一词,最早是指一种官名,起源于战国时期。担任“博士”这一官职的人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职务。据史籍记载,秦朝有“博士”70人(诸子、诗赋等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 以及书籍典章。汉朝初年沿用这样的官职体例。当时博士的待遇是年薪六百石粮食。五经博士:汉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博士”就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对精通《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中的每一项都设置一个博士,“五经博士”的职责主要是传授这五部经典。
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设立五经博士?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下令设五经博士,并且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我国的教育制度的确立。
太学的师生: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在博士首领在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两汉的太学生的称呼有“博士弟子”(弟子),“诸生”“太学生”。
培养目标:太学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学内容:制定统一教材,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形式:太学中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考试制度: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太学考试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始于汉代的太学。
东汉五经家法?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 ,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
五经博士是中国古代的学官名。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五经博士的设置,使得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五经博士开始设置时,人数不详。汉宣帝末年,五经博士有十二人。东汉时期,有十四人。博士的弟子,在汉武帝时为五十人。后世不断增减。至汉末,博士弟子达三万余人。在百济也有五经博士。
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1]。
《仪礼》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什么是“经学家”?
经学家
专门指称阐释、批注、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官方的经学家通常具有博士、助教之类的官职,但在历史上出名的人物通常是民间学者。
西汉从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的地位渐渐提高。通晓儒家经典的儒生能够获得高官显位,所以“经学自汉元、成至后汉,为极盛时代。”出现了一大批阐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者,称之为“经学家”。如马融、孔颖达、郑玄、袁安、杨震、李固、陈蕃等。
研究内容
构成儒家经书的基础是《诗》、《书》、《礼》、《易》、《春秋》此《五经》,经过各学派间的长期分化、传承而演变出“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等体系。
在汉代的图书分类,《论语》和五经属于“六艺”(分为九类),《孟子》则属于“诸子”中的儒家类,这是因为孔子与六艺的内容共同为诸子百家引述或是批评,而《孟子》则是仅止于儒者的一家之言。在汉武帝亲政之後,根据儒家学士的建议设立了“五经博士”,正式根据五经的内容来教授、拔举官吏,而後《论语》和《孝经》得到官方重视,进一步扩大经书的内容。
到了唐代,官方科举正式纳入《三礼》、《春秋三传》,晚期经由韩愈等人的提倡,《孟子》得到重视,并在宋代确立为经学的内容之一。
但即使如此,经学家仍是以五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旁涉其它儒学著作,但这个观点并不是绝对的。
经学家与理学家
顾炎武认为“经学即理学”,两者异文同义。这种说法本为挽救明代儒学的流弊,主张儒家学者应该重返经书、重新去仔细阅读经书。在清代,学术上有所谓的“汉宋之争”,儒学被划分为“汉学”(经学)与“宋学”(理学)两个对立却又相互影响的内容。前者由阮元大力提倡,获得许多民间学者(例如惠栋)的支持,後者以姚鼐、方苞为代表,同时也是官方科举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为主)。
五经博士谁设立的?
教授五经的学官。 汉武帝 始置。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 建元 五年春正月﹞初置五经博士。博士,本 秦 官,掌通古今,员至数十人, 汉 置五经而已。”
五经的解释五部儒家经书,即易、书、诗、礼、春秋五代时始印五经。;;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解释.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博士的解释∶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综上,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求“五经博士”的解释?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