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在中央几台直播 天宫课堂全程视频播放

天宫课堂在中央几台直播?

“天宫课堂”第二课于2022年3月23日15:40在中央一台直播。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感觉良好”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互相配合进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现场直播。

  “天宫课堂”不光重新定义了科普课,拉近了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也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播下了奔向星辰大海的种子。另外,将科普课堂搬到太空,难度不言而喻。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就没有通信链路通畅、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授课也就无法实现“信号满格”。“天宫课堂”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体现的也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向航天人致敬,也向梦想致敬!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延伸阅读

2021年天宫课堂讲了哪些航天知识?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点40分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12.9天宫课堂如何看?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

  开讲时间:2021年12月9日(周四)下午15:40

  直播入口:点击进入

  主讲嘉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节目内容: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https://live.cctvnews.cctv.com/h-ui/index.html?liveRoomNumber=11118893321609547916&toc_style_id=feeds_only_back&share_to=wechat&track_id=33ce650c-40ac-44a3-baa4-3823414a3b47

2021天宫课堂学到哪些航空知识?

2021天宫课堂学到的航天知识有:“天宫课堂”将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两大类。

前者是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如微重力条件下的流体流动、物体燃烧等物理化学现象,后者包括工程实践,如水净化系统、尿处理系统等。

天宫课堂实验记录怎么写?

天宫课堂实验应该就是宇航员亲手做的工作,肯定要如实记录。格式应该如下:

实验记录:主要内容

实验时间:某月某日某节课

实验小组成员:根据情况把小组所有人的名字写下来

实验过程:按照实验的步骤,分步写下来(实验的顺序不能颠倒,严格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写清楚)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要写清楚。

2021年天宫课堂做了哪些实验?

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

演示了质量测试、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实验,还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天宫课堂主要讲了什么?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12月9日天宫课堂主要内容?

1.“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2. 天宫课堂主要内容:

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4.直播节目将邀请多位航天系统重量级嘉宾以及网友喜爱的物理老师、科普达人等参与,一起观看浩瀚太空,品尝太空食品,揭秘航天员训练日常、通过趣味物理小实验学习感受神奇的太空现象等等。本次直播还将走进全国大中小学校,成为他们的航天科普课堂。

5.天宫课堂课程表:

1、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2、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

3、太空转身

4、浮力消失实验

5、水膜张力实验

6、水球光学实验

7、泡腾片实验。

8、天地互动环节

天宫课堂一共讲了哪几个实验?

毛细效应实验、小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会调头的扳手四个有趣实验。

1、毛细效应实验

在地面上,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管壁内侧的水会因为液体的张力沿着壁面上升,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停下。在天宫上,陈冬老师将三根粗细不一样的管子插入液体中,最细的管子液面首先到达顶部,然后最粗的管子液面也上升到了管顶。水,之所以会顺着玻璃管往上“攀爬”,是因为液体的毛细现象。也就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日常中毛巾吸汗也正是这种现象。而且,不同液体、同种液体温度不同,毛细现象也不同。就如天地实验中,我们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便停止;而天宫是微重力的状态,水变得更加“肆意”,直接到顶。毛细现象虽然简单,它的原理却大有用处,比如航空器发动机的燃料储箱、高空热管都利用了毛细作用。

2、水球变“懒”实验

刘洋老师用注射器喷出空气冲击水球,我们可以看到,水球振动比较剧烈。向水球内加入空心钢球后,刘洋老师再以同样的力度冲击它,振动变小了,好像变“懒”了一样。这是由于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受到外力时会出现明显的振动,而且随着液体分子在液体中随意移动,振动感特别明显,这也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而固体与液体的密度不同,全部侵入液体后,会悬浮于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即使外面再“搅动”,因为有了固体“加持”,整体的运动也开始变“慢”。对于航天航空来说,这个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船箭分离的时候,冲击非常大,这时候可以通过加入颗粒,在碰撞中耗散动能降低冲击,保护航天员和设备的安全。

3、太空趣味饮水

我们平常喝水所用的吸管都较短,只有十几厘米长;而且由于重力的原因,我们如果用越长的吸管,吮吸会越费力。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刘洋老师用一根长达两米的吸管,轻轻松松就能喝到饮水袋里的芒果汁。这就跟重力环境与微重力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爱思考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我们在地球上喝水,只要改变杯子的方向,就能喝到水;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即使将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向下流,因此航天员都要用吸管来吸水。

4、会调头的扳手

陈冬老师抛出这个标有颜色的T字扳手,有颜色的一端竟然开始左右切换,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做着旋转动作。这是苏联航天员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发现的,因此也叫“贾尼别科夫效应”。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会发生掉头现象。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与扳手的旋转方式和它质量的分布有关。有趣的实验过后,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生长的植物“小南”(拟南芥)和“小薇”(水稻)的生长情况。生长最快的拟南芥已经开出了小花,种植了70多天的水稻也从种子变成了植株。三位“太空教师”在中国的空间站,通过太空授课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物理现象。在最后环节,航天员蔡旭哲透露,一个特殊的钟表(冷原子钟)将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空间站,有望实现50亿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共同期待即将发射的“梦天”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多惊喜。以后,“天宫课堂”也可能会从物理化学现象逐渐过渡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如材料学、医学,甚至包括电学、燃烧学之类的学科。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奋斗,一定要坚持,要把努力当作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时热血,在遇碰到瓶颈和挫折时就要多找方法、多实践,去突破、去克服。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里。” 科学是不会止步不前的,而他们正为科学探究而奋斗,去造福人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