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辅资料?
《桃花源记》的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二册)。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后世称“靖节先生”。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东晋政治又极端的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直到29岁陶渊明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二、关注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内容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语。
《桃花源记》中共有三个成语至今沿用。它们分别是: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已有所变化,我们大多使用它们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世外桃源”现在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无人问津”指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如果同学们在作文时能适当地使用这些成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锦上添花,生动有味。由此可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延伸阅读
范仲淹的桃花源记全文?
桃花源记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才通?。复?数?步,豁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好PPT?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4、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5、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6、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知识。
桃花源记全文注音版带解析?
yíng shì luàn tiān jì , xián zhě bì qí shì 。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huáng qǐ zhī shāng shān , yī rén yì yún shì 。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wǎng jì jìn fù yān , lái jìng suì wú fèi 。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xiāng mìng sì nóng gēng , rì rù cóng suǒ qì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sāng zhú chuí yú yīn , shū jì suí shí yì ;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chūn cán shōu cháng sī , qiū shú mí wáng shuì 。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huāng lù ài jiāo tōng , jī quǎn hù míng fèi 。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zǔ dòu yóu gǔ fǎ , yī cháng wú xīn zhì 。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tóng rú zòng xíng gē , bān bái huān yóu yì 。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cǎo róng shí jié hè , mù cuī zhī fēng lì 。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suī wú jì lì zhì , sì shí zì chéng suì 。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yí rán yǒu yú lè , yú hé láo zhì huì ?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qí zōng yǐn wǔ bǎi , yī zhāo chǎng shén jiè 。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chún bó jì yì yuán , xuán fù huán yōu bì 。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jiè wèn yóu fāng shì , yān cè chén xiāo wài 。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yuàn yán niè qīng fēng , gāo jǔ xún wú qì 。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