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什么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但天体物理等理论没有任何贡献。

天象观察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古人提出的天文知识?

天文与农业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她种地一是随大流,二是参考节气,也就是说误差可能会有半个月之多。再说天文知识,那就只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之类了。“农业生产”远远不要中国古代那样发达的天文学。其实只要参考物候,看一看柳树是否发芽了之类的,就足以定下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是青蛙都要死搬太阳历,每年到了时日,不管风霜雨雪都要从冬眠的洞里出来,这些天文青蛙一定活不过一次倒春寒。

中国古代天文学其实是占星术

天上的星宿会与地上的皇帝与大臣有对应,行星的运动、彗星等等都预示人间大事。所以讲“天垂象”。历代明君,看到一定的天象,都会鞠身自省。天文学也就历来受皇家支持,同时受皇家垄断。二十四史中,许多都专门有天文志,讲的就是天文现象如何预示了人间大事。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的气象,古代也是属于天文,是令人敬畏的天象的一部份。

现代天文学动辄“宇宙的起源、演化、归宿”,对气象更想要去预测、控制。这也是现代的“探索”与“控制”了。

古人讲“君子畏天”。天文现象只是天给人看的一些信号,人知道自己违背了天意,那就要早早改正才是。天怎么能去探索呢?更不用说要去控制了。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对月亮是怎么认识的?

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观测,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使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一般认为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即地球出现后的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完全合理地作毫无破绽的解释,最被普遍认可的是大碰撞说,它假设月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忒伊亚”之间的一次巨大撞击。

艺术的灵感来源

月球给予艺术和文学作品无数的灵感,它是许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诗歌、散文和音乐艺术的主题。

月球上明亮的高地和黑暗的海的对比,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像是月球上的人、兔子、野牛、嫦娥、玉兔、螃蟹和其它的等等。在许多史前和古代的文化中,月球化身为月神,或其它超自然的现象和占星图的月亮,到今天仍然被继续传播。

月球探测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登陆过的地外星球。前苏联的月球计划在195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而美国NASA的阿波罗计划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实现的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8号在1968年曾载人环绕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陆月球,至1972年人类共六次登月成功。这些任务总共带回超过380公斤的月球岩石,其中有些被用于研究月球的地质,以了解月球的起源、月球内部结构形成以及月球形成后的历史。

在1972年阿波罗17号之后,只有无人太空船继续拜访月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月球步行者漫游车。从2004年起,日本、中国、印度、美国和欧洲空间局都发射了绕月卫星,这些太空探测器确认了月球极区上永久阴暗的坑穴的土壤中有水冰的存在。

2019年中国的探测器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和勘察。现在人类有载人重新登陆探测月球的计划,例如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中国探月工程等已经确定实施,但细节均在研议阶段,短时间内还未能成行。现在在外太空条约下,月球依然是所有国家以和平的用途可以自由前往探测的场所。

中国天文学的三大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辉煌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1、天文观测与记录;2、是历法授时;3、天文仪表器具。

古代天文仪器种类很多,但归总起来大概可分为四大类:观测类、记时类、模拟类、综合类。

观测类

1、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坐标和两个天体之间角距的。浑仪在汉代时候叫做“浑天”,这跟当时的“浑天说”天地结构有关。

2、简仪。浑仪的简化改良版。去掉了环圈重叠系统,又把赤道坐标和地坪坐标分开,方便观测。

3、仰仪。跟贵州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外观是一样一样的。

计时类:

1、漏刻。据说是原始社会,烧纸的陶器漏水了,嘟滴嘟滴的就来了灵感。

演示类

1、浑象。模拟“浑天说”宇宙模型。按照已经掌握的天文资料,模拟天地结构、日月运转。基本形状是一个象征着天球的大球,

综合类

1、水运浑天仪,豪华版的浑仪。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怎么来的?

古代天文学一般指的就是

天体测量

,其最大的贡献主要是对时间的测定,也就是

历法

在古代,公元前1234年5月6日下午7点8分9秒,我们的某位祖先完成了一天劳作,可能正在休息。他并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当然这并不影响他睡觉,但是,庄稼的成长是需要

适宜的气候

的(如果你在秋天播种并且家里没有余粮,你就会饿死),所以他必须了解,什么时候播种是比较容易收获的,因此他需要知道

大致的时间变化

。我们聪明的祖先发现,

天体的运动

是与

气候的变化

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可以从天体运动来推测气候变化。因此,我只要做个时间表,只要天体运动到特定的位置,我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播种、插秧),不就可以保证收获了嘛?于是在此基础上,“

二十四节气

”应运而生!

后来,我们的祖先又发现,总是和别人约定在春分前一天见面,夏至后两天吃饭非常麻烦,应该有个

时间标准

。这个标准的参照物最好是不变的(不用经常修改)、周期的(因为时间是周期的)。抬头一看,星星,不就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最佳选择嘛?于是,

年、月、日、时

应运而生!

过了几百年,祖先又发现,时间表不灵了,本来是应该播种的日子,可是外面还在下雪!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之前规定的时间与自然界

真实流逝的时间

之间有

误差

。比如我们规定一年是365天,但是自然界实际上是365.3422天(这里按

回归年

计算的)。一年有0.3422天的误差,三年大概就有一天的误差,所以

每隔三年

就有一个

闰年

。同样,一百年就是34.22天的误差,三百年后穿着衬衫就可以过年了!

怎么办?

自然界的时间流逝也体现在天体运动上,精确计算天体运动的时间,就可以减小时间误差。根据天体运动来推算

年、月、日

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的计算法则,这就是

历法

。这是天文学

最古老而最重要

的应用。

补充一下:

历法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极其重要,人们根据历法来进行

打渔、畜牧、耕种

等社会生产,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

最基本的需要

,因此几乎每个文明都会有自己的历法。但是就其基本原理来说,不外乎三种:

太阴历,太阳历,以及阴阳历

。具体来说:

太阴历

,简称

阴历

,以朔望月(也就是月亮的变化)为依据,如

伊斯兰历

。其优点是日期和月相吻合的很好,对于

预测海洋潮汐、安排渔业生产

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缺点是与季节变化严重脱节,不适用于农业和畜牧业;

太阳历

,以太阳周年运动为依据,如现行的

公历

(又称格里高利历)。其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于天时符合较好。但是其中的“月”是认为定义,并无天文意义;

阴阳历

,其综合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来说以朔望月作为月的单位,并且取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

回归年

(即太阳连续两次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365.2422个太阳日),如

中国的农历

。其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适用于耕种),又能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但是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有的年有闰月,有的没有),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大家对于中国农历的复杂应该有体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