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是什么意思?
以德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调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延伸阅读
以德治国的具体体现?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联系起来,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具体体现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通过大力介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主张以德治国的代表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即姬侨,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姬侨(?—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氏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子产在军事上采取防卫方针,保存国家实力。在国家治理上选贤任能,主张以众为师,以德治国,说“德,国之基也”。子产任相期间,郑国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郑国大旱,三个地方官屠击、祝款、竖柎请巫师做法,按照巫师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结果没有求下一滴雨。子产听说以后,立即制止了进一步砍伐林木的行为,严厉地说:哪里有山林妨碍郑国下雨的道理?因为求雨而砍伐山林,简直是一种大罪过。子产免去了那三个糊涂官的官职,亲自和他们一起上山植树。
子产并不反对百姓祭祀,可是却容许不盲目地随便搞祭祀活动,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
子产十分讨厌品德不高之人。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身为郑国相的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访问,晋平公先是推脱身体不适,后又借口急事缠身,没有及时接见。
子产觉得晋平公有失国礼,情急之下命令随行人员将驿馆的围墙推倒了,从凹塌之处进去驿馆休息,不走大门。晋平公听说之后大怒,接见郑伯时还一脸不悦,子产却不依不饶,抢白说我们郑伯带着礼物来看望您,东西太多,驿馆的门太小,我们心里着急呀!要是不拆墙,丢了财礼,等于来晋国不给国君您送礼,目中无您,这罪过不是更大吗?听了子产的话,晋平公只好连连道歉。
《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子产重视教育、“不毁乡校”的义举是其流芳百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使得今天的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围。
以德治国是谁提的?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
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
详细介绍:
孔子有关德的论述和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借鉴孔子的德治之学,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对于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德是孔子阐发的儒家伦理范畴,专指道德、品德。孔子讲的德内容宽泛,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让、中庸等,他倡导人们崇德、修德,以德报德,提高民德。
孔子十分重视德,在《论语里仁》篇提出里仁为美,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认为理想人格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时时处处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德治国的积极意义?
在德治的光辉下,法治的阴影会消除,市场的局限会得到弥补,整个社会将和谐发展。
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处于弱者的消费者面对一个又一个貌似公正却完全不同的判决无所适从。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道德的力量,并且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方略就很有必要了。因为这是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校正,也是为法治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基础。在德治的光辉下,法治的阴影会消除,市场的局限会得到弥补,整个社会将和谐发展。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主张以什么治国?
在君王治理国家策略上,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
要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
大一统: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以德治国是谁的主张?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
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
以德治国的意思?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什么是以德治国?
所谓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努力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