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澹台灭明的故事 夜航船典故

夜航船澹台灭明的故事?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比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老夫子心有不甘,却抱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可总对他爱搭不理,让这位澹台同学坐冷板凳。

投到孔夫子门下后,澹台灭明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干扰,而是读书用功,勤于思考。当时,孔子“以貌取人”,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却对澹台灭明甚为欣赏。

言偃二十多岁就在澹台灭明的老家担任一把手——“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

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着对子游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听了回答说:“从前常听老师说,在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

孔子听后非常高兴,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

孔子还问过子游:“你这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向老师推荐同门,子游用了两个最为典型的事例——“行不由径”“非公不入偃室”。“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如此,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行不由径”虽是生活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而“非公不入偃室”比“行不由径”更深一层。平常没事儿时就不去找领导,要去找领导肯定是因为公事,从不因为私利而去声张。这更说明澹台灭明的公正无私。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对此曾评价道:“夫行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欲速见小之心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有以自守而无枉己徇人之私可见。此灭明之所以为贤,而偃之所知者,唯斯人而已。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延伸阅读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1个)?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

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

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

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

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孔子和子羽的故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子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澹台是复姓吗?

澹台是复姓。

澹台这个姓氏,它来源于澹台山,给人一种稳重优美的感觉,意境感十足,相传孔子有个丑陋的弟子字子羽,因为喜欢澹台山的美景给自己取名澹台灭明,这也是澹台姓的由来。而孔子在见到他后因为长相而厌恶,但是澹台灭明的表现却让孔子大吃一惊,所以才有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说法。

澹台二字,同为平音,流传有2500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峰的奇秀俊美,是极好的复姓,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澹台逐渐分为澹和台两种姓,如今复姓澹台的人已经很少了。

请问,瞻台灭明,是什么意思?

澹台(Tán tái )灭明[前512 年(一说前502年)前?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澹台灭明”是谁?

澹台灭明(前512年-?),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教育家。 他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孔子以貌取人的原文?

孔子以貌取人原文是: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的历史?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比孔子晚生三十九年。

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老夫子心有不甘,却抱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可总对他爱搭不理,让这位澹台同学坐冷板凳。

投到孔夫子门下后,澹台灭明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干扰,而是读书用功,勤于思考。当时,孔子“以貌取人”,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

人不可貌相典故?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