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原文

送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一位歌女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赠别二首·其二》原文:

杜牧〔唐代〕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延伸阅读

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全诗是什么?

《赠别·其二》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解】: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杜牧最撩人的一首诗?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整首诗意境凄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杜牧与恋人依依不舍,可是他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写得很深情。可见杜牧也是有情有义,同时还非常的痴情,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能不像正常人那样,但是杜牧依旧爱得很深沉,对于恋人一往情深,彼此都不愿意对方离开,但是杜牧又必须要离开扬州,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让这首诗有了一种淡淡忧伤,读来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饯别杜牧?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这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杜牧在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在离开扬州奔赴长安之际,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第一首着重写这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在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26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年少气盛,意气风发,胸怀经纬之才,但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无奈之下只好来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杜牧在扬州担任掌书记三年,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淮南节度史牛僧孺。

红颜难相会的七言绝句?

描写红颜难相会的七言绝句有《赠别二首?其二》作者杜牧。诗人想到与情人离别难相会,心情十分复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杜牧其一其二?

赠别其一全文(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 ,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全文(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duō qíng què sì zǒng wú qíng , wéi jué zūn qián xiào bù chéng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là zhú yǒu xīn hái xī bié , tì rén chuí lèi dào tiān míng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寓意?

意思是: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诗词赏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首句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语、难舍难分的情态。

“多情却似总无情”,本想痛饮几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二人凄然相对,像是没有感情。只有那案头的蜡烛在默默燃烧,红红烛油,仿佛他们的眼泪,一直滴到天明。诗人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解释以及原诗?

意思是: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出自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原文为: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古诗题: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 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杜牧的诗,详细分析伤别如下: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