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副使是个什么官?
枢密副使是古代官名,在南宋时期品级为正二品。
沿革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崇政院副使置,为枢密院副长官。宋初因之。宋神宗元丰(1078年—1085年)改制罢,以同知枢密院领其职。南宋复置,正二品。辽北、南枢密院皆置,位知枢密院事之下。金朝从二品,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一度置二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置二员, 为枢密院实际长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后定为从二品,官阶低于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延伸阅读
枢密副使相当现在什么官?
二品官。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崇政院副使置,为枢密院副长官。
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以同知枢密院领其职。
南宋复置,正二品。辽北、南枢密院皆置,位知枢密院事之下。
金朝从二品,章宗泰和四年(1204)一度置二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二员,为枢密院实际长官。
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定为从二品,官阶低于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北宋枢密副使有几人?
2人
枢密院建置之初,以皇子真金为院使,其下仅置副使2人,佥书枢密事1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副使之上置同知枢密院事1人,佥书枢密院事之下,置院判1人,机构渐趋完备。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增置佥书枢密院事1人。次年,在同知枢密院事之上置知枢密院事1人,为该院之首官。此后,员额虽有增减,但设官则无变化。
北宋时期的副枢密使是什吗,官职?
北宋时期的副枢密使是军事方面的副宰相。北宋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为分割相权,丞相权分为财政、行政、军事三个方面,加强皇权。其军事方面宰相叫枢密使,副宰相叫枢密副使,或者叫副枢密使。如岳飞被明升暗调,剥夺军权时,岳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或副枢密使。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哪个官大?
副什么时候可能比正大
枢密使,古代官名。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北宋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相当于现在的副防长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枢密副使即为枢密使副职,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枢密副使与宰相?
枢密使,古代官名。枢密使一职始于唐朝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逐渐由武将所掌握。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争,所以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是,到了北宋时期,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在北宋初期,宰相权力受到制约,枢密使则被倚重,所以后者的权力在前者之上。
在北宋后期,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
为了防范和限制,北宋后期一般用文官来执掌知枢密院事,这促使宰相的权力超过枢密使。
狄青为枢密副使文言文注释?
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③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②依智高:宋朝壮族首领。皇植四年(1052)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
③燕:通“宴”,宴请。
④孙元规:宋朝会稽人,为湖南安抚使兼产南东路、广南西路安抚使。
参考译文:
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宣抚广南西路。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到了宾州正赶上上元节,(他)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说(自己)生病了,即刻起来进入帐中,过了很久,(狄青)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敬酒,(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派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分),狄青已经夺取昆仑(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