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的意思?
声无哀乐,拼音shēngwú’āilè,是一个文化术语。
释义:音乐本身没有哀乐之情,只是可以寄寓和激发情感。
出处
三国时期的嵇康(223—262,或224—263)《声无哀乐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 ”
翻译
嵇康将心情、意志与音乐区分开,认为情志由心灵主宰,可以表现为多种音乐形式。
声音原本以好听与不好听为标准,跟人的悲哀与快乐没有关系;人的悲哀与快乐原本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产生的,与声音没有直接联系。
延伸阅读
中国音乐史声无哀乐论的意义和作用?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无哀乐论是秦客与谁的对话形式?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通篇采用秦客与东野主人对话的形式,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谁的论著?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嵇康的政治哲学文献。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声无哀乐论是什么意思?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