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化耿直的文化热土

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古代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延伸阅读

中华民族一词是谁提出来的?

梁启超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杨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认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专门论述“中华民族”历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运动日益高涨。无论是自发的民众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都提升了民族自觉性,增强了民族团结,壮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在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中融化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取得的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六大个性?

答:中华民族的六大个性是:

第一:热爱祖国,中华民族中的任何一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心里想着的都是要为祖国增光。

第二,团结。当祖国的任何一处有危险时,整个中华民族都会团结一致去应对。

第三,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本色。

第四:积极向上:伟的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

第五:凝聚力强:只要党中央一声号召,整个中华民族就会齐心协力地往一个方向。

第六:吃苦耐劳: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民族之林中是最吃得苦耐得劳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概念?

古代是没有“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以前都是汉族,这个词起源于现代。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中华民族可以指人吗?

可以。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国人民,是由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靠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奋斗。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施,每一位中国人必须勤劳奋起,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为完成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什么意思?

1、定义不同

中华民族,没有政权限制的含义,无关朝代,政权。中国人民,往往会和政权联系在一起,清朝时中国人民,民国也是中国人民,现在也是中国人民,是相对于不同的政治国体而言。

2、范围不同

中华民族范围大于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指全体中国国籍的人,受中国宪法和法律保护。

而中华民族的外延远远大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一种血脉,他不限制国籍,可以放大到所有海外华人,但你不能说他们是中国人民,他们已经有别的国籍了。

3、文化概念不同

中华民族是从民族文化上来划分,这样的话只要是沿袭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中国话(不仅仅限于汉语),按中国的文化思维来行事的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更接近中国公民的的概念,比如一个移居新加坡的还按中国文化生活的华人,他属于中华民族,但不属于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什么?

  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古代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近代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识别认定活动,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

  现代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民族不是汉民族),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海外华人(没有中国国籍)。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多少个种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数量:56个。

2、按照官方统计的数据,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55个少数名族中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壮族、满族。

3、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畲族、僳僳族、仡佬族、东乡族。

4、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柯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

5、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