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 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吏为师”的算盘大致是这样打的:吏是层层挑选任命的,吃着皇粮,拿着俸禄,毕生的富贵前程都在上司手里攥着,应当能够唯上之命是从; 吏的利益是与政权兴替拴在一处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应该不会做出损害政权的事情来;吏所受的训练是熟悉法律条文或政府的诏令,然后照章办事,不越雷池,因此应该不会想入非非,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
延伸阅读
以吏为师属于儒家教育思想吗?
不属于,以吏为师不属于儒家教育思想。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秦代的国家政策,源自于法家的教育主张。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育
1、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强调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扩大教育对象实施“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
三、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1、“礼贤下士”“举贤才”
2、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和成才。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
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进行法治。
以史为师以吏为师是谁说的?
是李斯提出来的。 提出事件过程 秦代的教育制度,源自于法家的教育主张。 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继前丞相王绾之后,再次建议始皇遵从古道,分封子弟,以对付万一出现的功臣篡权。
丞相李斯反驳说,不注重现实问题,却去倡导学习古人,定会使人心浮动。
史记焚书坑儒原文?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以书吏为师是什么意思?
原句应该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僧指的就是和尚,吏就是小官,和尚和小官吏都属于底层人士,以他们为老师,意思是说自己要向他们虚心请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拜和尚和小官员们为老师,自然也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吏为师以法为鉴名词解释?
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指的是百姓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整个社会除文吏外,不具备文字能力的人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这个是秦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禁止私学,要学东西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
以吏为师是贬义词吗?
今天看来是个贬义词。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以法为教。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典章文物,俱掌于官府;礼、乐、射、舞器,都藏于宗庙。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专为官有,当时也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育冲破了“以吏为师”的局限。至 秦朝,为了统制舆论,钳制思想,又在全国确立了“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名词解释?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页。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什么意思?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意思是:向僧人学习,向官吏学习。
1、“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历史背景
埃及由于尼罗河流经境内和定期泛滥,农业发达很早。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000年,两国统一,先后建立早期王国和古王国。以后曾发生战乱和分裂,约公元前2200年,又发展成为强大的中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是古代埃及教育鼎盛时期。约公元前1580年进入新王国阶段,历经千年之久,国势始衰,于公元前 525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古埃及的教育,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完善起来的。
3、情况综述
古代埃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法老(即皇帝)、贵族和僧侣居于统治地位,占有大量土地,拥有众多奴隶,过着极端奢华的寄生生活。奴隶无任何权力。农民在名义上是自由民,却和奴隶同样遭受剥削与奴役,他们都属于被统治阶级。当时的阶级矛盾很尖锐。埃及是古代大国,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和科学技术开始发展。他们通过预测尼罗河的汛期,使天文学得以萌芽,制定了人类最早的历法;通过兴修灌溉沟渠和堤坝工程,使水利学有了开端;通过测量尼罗河泛滥后的田地和建造金字塔,使几何学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通过制作木乃伊和治疗疾病,使医学有所成就;通过海外贸易和军事远征,取得了地理知识;通过建筑庞大的宫殿、寺庙、陵墓(包括金字塔),为工程学奠定了初步基础。另外,为着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要求,很早就产生了埃及的楔形文字。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就,使古代埃及的教育很早就发达起来。
4、家庭教育
古代埃及在学校诞生以前,儿童的教育都由家庭负责。母亲教养4岁以前的子女,父亲教育4岁以后的男儿。那时生活简陋,生产技术比较简单,教育和生活、生产结成一体。生产和文化发展以后,他们便在家中以父子传承的方式,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古代埃及的僧侣、文士、建筑师、木乃伊师等,就靠这种办法来培养后代,从而使许多专业成为累代世袭的行业。这些家庭也教子学习书写和计算,但不占重要地位。直到学校产生以后,家庭仍担负着教育子女的沉重任务。
5、宫廷学校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中王国时期,政务日益繁重,需要大批的官吏,宫廷学校难以满足要求,便由政府部门开设职官学校进行培养。据文献记载,司马机关曾设置训练司马官员的学校,司档机关曾设立培养司档官员的学校,司库机关曾设有训练理财官员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并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等双重任务。
6、僧侣文士
古代埃及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僧侣和文士,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僧侣和文士。当时的僧侣、祭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掌握天文学、水利学、工程学、医学等专门知识,其权威仅次于法老,职位是世袭的。古埃及寺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它们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水利、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在中王国时期,为培训宗教的和专业的人员,寺庙设立很多学校。建于赫利奥波利斯城的日神大寺和建于庇比斯城的加那克大寺,都是高级僧侣集中而图书丰富的学府。这些学校除传习一般知识外,还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较为高深的科学技术。不但有志于学的埃及青年争相前来就学,就连犹太的摩西和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柏拉图都曾到此游学。政府办的职官学校着重造就执行公务的官吏,寺庙学校则着重造就专业人才,两者侧重点不同。
7、文士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善书能写,任官治事,所以文士通常也称书吏,并受到尊重。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充任职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优的人员,所以众多奴隶主子弟和一般有志之士都企图“学为文士”。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校招生。这种私人开设的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水平高的学校还传授数学、天文学、医学。由于学校的水平不同,学生修业年限也参差不齐。富贵子弟入水平高而修业年限长的学校,家庭情况较差者入水平较低而修业年限短的学校。众多青年通过进文士学校而充当官吏,甚至少数妇女也到文士学校学习。文士学校起着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遂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
8、阶级特征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明显。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是奴隶主子弟受教育的场所,农民子弟极难涉足,奴隶子弟更被剥夺了就学权利。
9、道德培养
古代埃及的教育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目标可归纳为敬日神、忠国君、恭长官、孝父母。他们认为,日神是最崇高的神祉,敬日神可以邀福;国君是日神的儿子,是日神在人间的化身;长官替法老效命;双亲为一家之主。所以敬神、忠君、尊官、孝亲是互相沟通的美德。古代埃及要求准备为文士的青少年行为善良,举止端庄,克己自制,惯于过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