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具体准则 什么是和合文化观后感

什么是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指汉族和合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延伸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文化的运用?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合”理念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和金文已经出现“和”“合”二字。“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为单一概念,还没有联用。《易经》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道、王朝、人事不断变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和谐,是普利万物的首要因素,所有邦国都会因此得到稳定和安宁。

和合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体现,既指人际之间的团结和睦,也指事物之间的协调配合,均衡得当。“和合”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内涵:其一,保合太和的美好愿景。《乾·彖》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天道的变化,使万物得到各自的性命,万物之间通过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形成“太和”,当世间万物能够长久保持“太和”状态,才是利贞,也就是和谐美满。

其二,和实生物的发展规律。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时,只有处于“和合”的状态,才能发挥各自特点和作用,才能吸收其他事物和要素的积极成分,从而具备新的性质和功能,进而促进新事物的生成。

其三,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生共长,“不同”也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和而不同”的达成需要尊崇“求同存异”的理念,以期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

其四,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志同道合”“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而天下殊途同归。同时,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相互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要“以和为贵”。

和合思想的文化根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由。“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

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数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总结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伦自然范畴走向意识形态层面。

历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诠释,经明代王阳明、李贽等士大夫阐扬,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发挥,“和合”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备。

寒山寺为什么与和合文化联系在一起?

其实,与寒山寺相关联的人也好,物也好;古也好,今也好;经典也好,流行也好;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它们能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归根到底,是文化在起着交流、影响、凝聚、熏陶、传承、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由此可见,寒山寺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而今,苏州寒山寺更多地成为一个文化象征,它跳出了唯僧的佛教,外化为文人墨客的心灵驿站;跳出了地区的佛寺,外化为海外友人的寻访胜地;跳出了经忏的佛法,外化为“文化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基石 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等。

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和合现象的观察和探索,提出了和合的概念。

寒山寺大雄宝殿后壁嵌有寒山、和合写意画像的石刻,寒拾殿里还供奉寒山、拾得雕像,一直以来,寒山寺被人们认为是中华和合文化象征之地,寒山、拾得“和合二圣”、“和合二仙”的形象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一对典型人物。

“和合文化”怎么理解?

和合文化 (汉族和合文化) 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和合文化的时代意义?

和合概念自汉字初期即具,现存的甲骨文和金文就能找到和、合二字。先秦百家时和合便是研究争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曰:“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认为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以后传入的佛教的中土化,主要也就是体现在和合上。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和合文化不仅融入释儒道三教,而且对这三教本身也产生出和合作用,构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精神结构。

(一)、和合的基础是“真”。有不同才有和合,这是朴素又基本的哲学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个人的内外和谐、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的多个层面。“天人合一”其实是一种矛盾统一,对“真善美”大的追求是一致的,可每个人的实际和个性又不同。“天人合一”就是用这个大的境界来包容并引导所有个体的真实,并不是要消灭这种个体的真实。更为精妙的是,这种思想的主流更多以为只能通过个体的真实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俗地说,只有承认真实的欲望和其核心代表的利,才能产生和合和其核心代表的义或美。和合文化的生命力其实也就是在这个上面,在矛盾中寻找结构与度,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和合。

(二)、和合的形式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包容和共享。形而上学是人类的一进步,但形而上学往往容易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座标,为几千年的封建留下一些活力空间。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纵横哲学基础,阴阳纵横哲学就是在宏观上以事物的二方面或多方面来认识,在微观上以更大的纵横座标点来修正利弊。中国传统的阴阳纵横哲学具有很多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合就是在矛盾中寻找统一,以整体包容个体,以个体共享主体。

(三)、和合的最高标准是“美”。和合在殷周时期是单字,尚未联用。和是好多事物放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变化,和是过程,本义包含新的变化。合是变化的结果,包含对新的变化更加美好结果的要求。周易中有“太和”之说,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科学的话,就能找到一种变化的度,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最美好最有生命力的。和合二字合用,是东方文明的智慧所在,又产生了新的境界:一种人生美学追求。和合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用,最高标准是美。

什么是和合共生?

“和合共生”是不同的人或事务,和谐合作,共生共荣。“和合”语出《易经》褂文“保合太和乃利贞也”,“保合太和”简称“和合”,比喻事务发展的最佳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和合文化”,再演变成一种古老的哲学。

“和合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得到充分运用,“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也来自于“和合文化”,亚投行的运行理念就是“和合理念”。

和合文化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和平、和谐等概念并非中国所独创,其他国家也是有的,合作、联合等概念也是如此。但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却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所独创,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

和合文化的精髓是,和而不同,贵在创新,和是创新的源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踏步不前,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早在1990年就提出“和合学”思想,后来又发表专著《和合学概论》。张教授指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和合、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