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拍摄手法与技巧 摄影入门基础知识

摄影拍摄手法与技巧

一、摄像机拍摄技巧与角度—角度

1、俯拍作用

俯拍时,照相机的位置高于被摄体。在这个高度,被摄体处于相机的下方,画面的透视变化很大,俯拍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宏大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2、俯拍角度

俯拍有利于宏观气势的表现,俯拍时相机的位置越高,被摄体在画面上就越显得小;画面中被摄体的数量越多,拍摄范围就越广,拍摄的照片就越有气势,这样使画面有明显的纵深效果和丰富的景物层次。增强被拍主体的立体感 俯拍是从补摄主体的上部向下拍,能反映出被拍主体的顶部结构,适于表现结构和体积,增强被拍体的立体效果。

摄像机拍摄技巧与角度

二、摄像机拍摄技巧与角度—技巧

1、占据制高点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拍摄城市风光,应主动寻找高楼大厦,站在楼顶向下俯向拍摄;拍摄农村山乡风光,应爬到山坡高处,向下拍摄。拍摄江河湖泊,若水岸临靠山岳则十分有利于俯拍。在登山的过程中应多加留意,因为随着高度的变化、道路方向的改变,有时会偶现一处理想的俯拍场景。

2、依靠脚架顶举俯拍 在平阔的场地,没有一处制高点;或虽有制高点,现实情况又不允许让你得到利用。应该怎么办呢?随身携带的三脚架或独脚架就是个好东西,装上相机举过人头拍摄。这时,哪怕能升高一些就能得到非同平常的画面效果。

延伸阅读

摄像技巧

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正确姿势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跟、俯、仰、变焦等拍摄,一定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进行工作。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性。熟练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

正确姿势是: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像机,帮助稳住摄像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像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像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

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现在的摄像机日趋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有很多人简化了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在操作巴掌大的小型摄像机时也一定要用双手支持。

拍照技术的技巧和方法

拍照技巧如下

1. 选择晴朗的天气 要想在海边拍出漂亮的照片,必须天公作美,如果没有晴朗的天空,海水无法呈现湛蓝的.模样,拍出的照片效果就不能达到完美状态。

2. 搭配服装颜色 去海边拍照,背景是晴朗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水,所以要选择和蓝色搭配好看的衣服颜色,白色、黄色、粉色、米色等浅色系比较合适。

3. 多准备服装和道具

拍照的方法如下

1. 走路抓拍显瘦又有动感在场景中走动或者奔跑起来,摄影师在连按快门记录下这一系列的动作,这个技巧既能让四肢远离身体躯干,起到显瘦的作用,又能赋予画面美感

2. 融入景物之中如果是在户外拍照,就要想办法让自己融入到景物之中,这种时候比较适合拍摄半身照,人物只占画面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即可,不用很刻意的摆拍

各种摄影拍摄方法与技巧的介绍

一、“虚化背景“的拍摄方法

在室外进行器物摄影,经常会遇到主体物虽好,但背景却过于杂乱无章,严重妨碍画面结构整体美感的情况。设法让杂乱的背景虚化,使之成为“虚化背景“,以虚托实,虚实相衬,将会产生良好的画面效果。

背景影像的虚实,取决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的远近等。镜头焦距越长,光圈开得越大,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越远,背景影像就越虚化;反之,背景影像的虚化程度就比较小,甚至不虚化。因此对主体物的主要部位对焦应该非常精确,调焦工作可以通过三脚架的前脚作轻微的前后移动来进行,这种调焦方法,既方便又准确,不妨一试。

二、生活人像的拍摄

人,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的创造者,因而是民俗摄影所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生活人像摄影,是区别影室人像而提出的。主要表现的是各民族各种人物及其活动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民俗生活主题。但也十分强调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在人物摄影创作中,要表现好人物的形象,必须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就要抓好人物的神态、姿态、皮肤质感等。一幅好的生活人像作品,不是就人照人,一般地表现民族的人物,而是表现出比真实的人看起来更美、更生动、更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掌握以下要领:

1 . 要注意脸部表情的处理

通过人物的脸部表情及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其精神风貌,是拍摄生活人像时应掌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这就要特别注意拍摄的瞬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被摄人物的生动神态,运用自己的摄影技巧熟练地拍摄下来。人物典型神态的流露,往往只在一瞬,抓住了这一瞬间,就抓住了最能代表人物理学性格的神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似的人,人各有特征,精神面貌各有差异。由于民族、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形成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各有不同。满脸皱纹的老人与朝气蓬勃和年轻人是不同的,城镇职业女性与饱经风霜的农妇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同一性别的人,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其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作者在拍摄前对被摄对象的外表特征要有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找出能代表其性格的外部神态,并加以突出的表现。外貌最重要的部位是脸,人的神态主要由脸部表达出来,尤其是拍摄近景的胸像和特写的头像时,对脸部表情更要仔细。

2 . 要注意皮肤的处理

皮肤是人体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画面的影调有重要影响。皮肤丰润、影调明朗,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悦的神情和开朗的性格;皮肤憔悴,影调低沉,表现了人物忧郁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的孤僻。所以,拍摄中要注意把人物的皮肤和年轻人的皮肤当然不同,但都要把皮肤的质感体现出来。

3 . 要注意手的运作的处理

手的动作,能表现出人物理学的心理状态。劳动时,手的动作和人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唱歌跳舞时,手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是和谐的;讲话时,许多人也常常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一定要注意被摄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手的不同动作。身体的姿态对表现人物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在表现身体姿态时,要生动活泼,自然大方,避免呆板。总之,各种姿态都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三、民俗环境的拍摄

民俗环境,是经过人们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在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认真观察,善于取舍,到处都有反是非曲直当地民俗特色的景色可以拍摄。如锦绣的梯田,广阔的田野,茂密的山林,古朴的建筑等等可以表现无究。一般村寨小景也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拍摄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应尽量远离那些色彩明艳的景物(如新油漆好的建筑物的外墙、大型遮阳棚等,否则那些景物的色彩会映射到人物身上,造成偏色。

2、注意不要在顶光时人物站在水泥地上拍照,因为水泥地表面较平整,且颜色浅淡,这种自下而上的"脚光",往往造成一种恐怖效果,应尽量避免。

3、注意不要立于树旁拍照,光与影相辅相成,光愈强,影愈深。

4、注意不要采用高速片,在晴空烈日下,光线强度已很高,若再采用高速片,往往会迫使光圈收到极小,或无法使用较

慢的快门速度。

相机摄影技巧教程

二、构图技巧

构图,简单讲就是安排主体、陪体和背景元素的搭配,使得各元素合理安排,从而突出拍摄主体,表现拍摄主题。现在有很多的构图方式可以让我们参考,比如中心构图法、对称构图、三分法构图、极简构图等等,但我们需要记住,构图无定式,前期拍摄可以参照各种构图法来拍摄,后期则要举一反三,不要拘于定式,才能拍摄出不一样的摄影作品。

三分法构图也叫九宫格构图法,是通过两横两竖线将画面等分为九个模块,两条横线、两条竖线和四个交叉点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将拍摄主体安排在这些视觉中心上,更有机会拍摄相对好看的照片。对于摄影初学者,这种构图方式非常容易上手,有利于初学者拍摄出相对好看的照片,所以更建议选择三分法构图作为入门的构图方式。

当大家学会了三分法构图之后,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再去尝试其他构图方式,积累了一定的拍摄经验之后,会发现定式的构图方式可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拍摄需求,就可以尝试将多种构图方式进行组合来拍摄,或者去根据拍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来拍摄。

三、用光技巧

这边的用光技巧是讲光位,包括顺光、侧光和逆光。

1、顺光

就是光源照射方向与相机方向一致。顺光时人物曝光比较容易控制,色彩较丰富,但是缺少立体感,比较适合展示人物细节如人物皮肤,或者展示人物局部特征等。

顺光在人像摄影中较少运用,更多运用在拍摄产品、食物、花草等,在人像中多做为辅光使用。

2、侧光

就是光源照射方向是从主体侧边的方向。还可以细分为前侧光、正侧光和侧逆光三种。侧光在我们人像摄影中是使用最广的,适合表现人物的质感和轮廓形状,突出人物的立体感,通过光影的配合表现人物的情绪和个性。

前侧光的不同角度可以让人物的脸上的受光和阴影调整比例,达到拍胖人物还是拍瘦人物的效果。正侧光可以很好地勾勒人物的脸部轮廓,让人物脸部五官更加立体。侧逆光则会很好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为发丝披上一圈光环更显气质。

3、逆光

就是光源照射方向来自人物的正后方,逆光比侧逆光更能营造生动的轮廓光线,让人物产生立体感,但是逆光人物对人物的曝光是要非常注意的,很多时候需要配合反光板给人物补光,逆光人物还可以拍成剪影,也是很不错的效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