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

1.经济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民主发展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3)文化发展目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4)生活水平发展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5)社会建设发展目标: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延伸阅读

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党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对全面小康奋斗目标进行充实和完善。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我们党不断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连续性、完整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阶段从哪里开始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是什么

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

什么使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因素有以下:

1.是由当代我国的内部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之间仍是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

目标

2.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任务所决定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际

3.是由现在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4.是由经济发展状况,人民需求所决定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生存环境质量、民主法制人权、需求供给质量等。

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和重大意义:

1、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然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经济是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了,社会才能繁荣,民生才能稳定,才能解决问题。

2、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随着温饱的解决、小康的总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3、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教的支撑,绝对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科教的兴盛,也不可能有全面小康。

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富裕程度、文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的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思是: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产业全面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民主全面推进、覆盖的领域全面、覆盖的人口全面、覆盖的区域全面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所谓的全面小康,包含三点含义:

1、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指的是“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不仅经济要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一起全面进步。

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

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仅是城市繁荣,农村贫困地区也得实现小康。

小康社会的理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社会进步和美好梦想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小康”概念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赋予中国道路基础性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总体部署。

从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期待和社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制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满和清晰的,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彰显了新时代经济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应该理解为全方位。“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公报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