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避雷针效应
在讲避雷针效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工作原理
如今,由于技术飞速发展,建筑物越建越高,小蛮腰、裤子楼等奇形怪状的结构也能屹立不倒。但即便如此,每幢建筑物都少不了避雷针装置,以防被雷电击倒。
因而,避雷针指的是: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把这根金属棒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及金属的导电性,使云层所带的电被大地带的电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如果深究一番,便会发现避雷针的工作原理不是“避雷”;不能因为装了避雷针,雷就像躲避瘟神一样绕道而行。
避雷针真正的工作原理是“引雷”,即将原本可能破坏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金属线、金属板和连接装置等,转入地面,从而达到“化雷”的作用。
因此,把这一原理引用到我们日常人际关系中,便是我们所说的避雷针效应,其关键点在于:当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时,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沟通和疏导。
比如在工作中和同事意见相左时,首先冷静下来梳理一遍事情的来龙去脉,坦诚地和对方沟通,消除双方疑惑,再寻求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
现实中,在这一方面做得好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和合作伙伴查理·芒格。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漫画像
正如巴菲特所言,查理是他的朋友、律师、顾问和“死对头”,他曾经一度称查理是“说不大师”。但一旦面对投资或收购分歧时,他会先找到查理讨论沟通、直至达成协议。
当然,“沉默大师”查理也甘愿充当幕后的调解者,在公众场合总是用一句话来维护巴菲特的领导权威:
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由此,我们知道相互尊重是沟通的基础。有了尊重,人际关系中的“避雷针”才能起到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避雷针效应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究竟有哪些作用。
02
“避雷针效应”告诉你释放情绪有多重要
文学大师钱钟书曾讲过一句名言:
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但事实上,话多的地方不仅是有年轻女人的地方。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后半句改成:有人的地方:矛盾就多。
人是群居动物,但又是个性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原则。这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诸如意见分歧、争论或吵架等。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双方自然会受情绪影响,愤懑、埋怨、仇视……
人类有交往,就会出现各种矛盾
当然,人天生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遇到棘手的事,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化解。
那遇到人际问题时,我们究竟选用什么方式化解最好呢?
有人说克制情绪,就当没发生一样,有人说就此别过、永不相见等等。但这些都是压制情绪的方式,这能很好解决双方分歧吗?
心理学家魏格纳用实验证明:压抑情绪并非上策。
在实验中,魏格纳要求被试者要么去想以前发生过的最糟糕的事情,要么不去想那些事。
结果相比之下,刻意不去想这些事的人,往往更容易情绪消沉。
实验表明: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
这就说明,在人际关系中闹出不快时,越压制情绪不沟通,越让自己难受。
但我们所说的“避雷针效应”却正好反其道而行-释放情绪,用良性的沟通来化解矛盾,使人际关系得到最大优化。
善用“避雷针效应”来化解矛盾
1. 能疏:主动与他人沟通疏解,正视矛盾争论,这是“引雷”部分。
正如避雷针工作原理一样,当与别人出现矛盾后,“避雷针效应”告诉你,主动“引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你和别人发生矛盾时,正视问题才会让人放平心态,从而鼓励自己主动寻求沟通协商。
只有“引雷”这步工作做好了,沟通才能变得顺畅。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国庆俞渝夫妻丑闻,就是双方不知道主动“引雷”而最终升级为网络骂战的闹剧。
2. 能导: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真正达到与他人和解,这是“导雷”部分。
当我们顺利沟通完后,利用“避雷针效应”,我们还能做好“导雷”这关键一步,即共通协商寻求最佳决断。
只要沟通顺畅,共商对策就是顺水推舟的事。
比如我有一销售朋友因为区域重叠,和同事跟进了同一个潜在大客户。刚开始双方都不肯让步,即使老板委婉地要求朋友退出。
朋友一肚子憋屈,责怪老板偏心。但没过几天,朋友想通了一件事,都是一样的产品,如果两人都去跟进,客户肯定嫌疑公司乱套跟进、不正规为由而放弃合作,那还不如自己退出、集中精力挖掘其他优质客户。
最后,朋友主动找到同事坦诚沟通。他同事也非常感激,承诺后面有客户给她介绍等。
沟通出来的才是好交情
俗语说的好:
沟通出来的交情才是真感情。
只有能疏能导,才能让你的人际圈温暖而有力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避雷针效应”呢?在这里,我们介绍4点方法,供大家思考。
03
与他人和解,关键在于自身
1. 防微杜渐,做好“引雷”准备。
对于社交至上的人类而言,趋同是常态,分歧毕竟是少数。因此,在发现分歧苗头时,首先就要做好“引雷”准备,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具体而言,“引雷”时我们要建立两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冷静。
矛盾在所难免。当发现和别人沟通有分歧时,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深呼吸、先闭口或者先走开一会儿调节心境,让自己能平静地看待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分歧。
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说过:
一分钟的静默是一场令人晕眩的交响乐!这个乐曲包含的内容比生活的本质更为丰富。
冷静:Just relax!!!
在冷静中你看到的是微妙的矛盾转化成沟通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沟通即时机。
第二种心态:宽容。
常言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一个人可能都会犯错,因此,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宽容。比如朋友在别人面前说了你的不是,或者同事之间因疏忽出现责任连带等,及时和对方说一句“对不起”或“没关系”,也许把本来冒出头的矛盾不经意间就抚平了。
比如我们开头所说的陈立农绝口不提朱丹叫错名字一事,正是他宽容待人的表现。这不仅把尴尬缩至最小,还能拉高自己的形象。
还比如在员工和领导之间,经常因为经济等各种隐形因素产生不快,有些人会及时释怀,宽容心态,把关注点集中在自我提升上,这种能量转移的方式才是进阶职场的不变法则。
2. 换位思考,分析“雷”的原由。
儒家经典《论语》有言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这句经典语句讲的就是换位思考的哲理。在与他人相处中,要善于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指的就是: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因此,换位思考的前提就是建立平等观念,即你用什么思维看待自己,就用什么思维看待别人。
当人与人交往出现摩擦时,换位思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平等链接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解析出问题(即“雷”)的真实原由,为最终获取最佳解决策略做铺垫。
再则,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其核心是将心比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
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
丈夫平静地回答:“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最后,换位思考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在人际关系上时,一定要追求及时性,及时地想他人所想,而不是淤积到一定程度时迫不得已才做思考转换。
换位思考一定要及时
桐华有部青春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女主角罗琦绮和张俊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
从小学开始同班,因为偷盗事件两人有了瓜葛,但两人一直处在“你不让我偏干”的执拗中,即使有段时间两人在一起了,也是吵吵闹闹多过甜甜蜜蜜。
但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里,都能读书两人感情真挚,互爱很深。
比如担心罗琦琦回家路上遇麻烦,张俊悄悄地一路尾随;怕影响罗琦琦学习就违心分手等等,之所以两人难以走到一起,就是双方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
罗琦琦从来不会站在张俊的立场上去想一个没有爹妈爱的孩子如何变得混迹江湖,张俊也从来不去思考一个老实的孩子为何如此叛逆以及执拗般的原则性。
加之两人的沟通永远滞后,分手在所难免。
缺乏换位思考的人,生活中会遭遇很多紧张的关系网。因此,将心比心,正是我们“导雷”的基础。
3. 少说多做,做好“导雷”工作。
我国有句俗语,叫做:
少说话,多做事。
“少说多做”是我们人生一大基本行为哲理
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多做事远胜多说话。只有把事情做在前头的人,矛盾来了也能迎刃而解。
比如在工作中会经常出现两人同时竞争某一岗位的现象。
当然,这是很多公司特意设置的人才培养策略,公司选拔时,肯定以实际个人绩效来评判。
这样一来,竞争的两人关系会变得剑拔弩张,难以调和。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关系处理方式。
如果善于做“导雷”工作的人,深知双方良性竞争的重要性,便会设法化解双方的紧张关系,比如在工作中主动多承担任务,让对方感知你的好意;比如多承担一点责骂,让对方感知你的真诚等等。
少说多做的关键在于:先做,哪怕无人知晓。
不用刻意去说明,但只要去做了,别人总会感觉到你的真诚,从而化恶意竞争为良性竞争。
在马伊琍主演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里,罗子君以及她的朋友们遭遇很多职场恶意竞争。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电视剧中才出现的,现实中的职场或许更加险恶。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剧照
这显然不利于双方职业道德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先做、为他人先做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4. 塑造阳光思维,保持“避雷针”不倒。
当我们用“避雷针效应”轻松化解沟通难题后,我们还需要注意要保证我们的“避雷针”时刻不倒。
这就需要我们塑造阳光思维。
所谓的阳光思维,就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或处理事情的时候,以积极地心态去应对,不焦虑、不悲观,用正能量包装自己。
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具体而言,阳光思维有三种行为模型。
第一种模型:改变态度,拥有一颗平常心。
看待事物的好坏,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当遇到矛盾时,你首先能看到“通过矛盾,双方才能达到默契”的话,你就不会因情绪烦闷,或碍于情面压制感情而苦了自己。
比如有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正体现了失去的或者正在失去的,有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转变你的态度,乐观地对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纠纷。
第二种模型: 享受过程,解决即成就。
我们都知道很多口碑爆棚的影片都爱设置开放式结尾,比如韩国经典电影《杀人回忆》,影帝宋康昊在影片最后,瞪圆双眼,看似知晓又不展露结局的拍法,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不看结局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多执念结果,重视过程享受,更能享受“一身轻”的快感。
阳光思维,拥抱阳光
第三种模型: 建立共情,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最后,塑造阳光思维时还需要建立共情意识,保持沟通渠道一直畅通。
这就好比保持下水道时刻畅通一样。下水道一有堵塞,必然会导致整个排污系统混乱,严重时臭气熏天,影响正常生活。
同理,没有共情意识,与人交往时很容易堵塞沟通渠道,做出让人愤懑的事情来。而这势必影响你的人际圈,也会影响你的工作与生活。
比如最近一直热播的《奇葩说》节目,导师罗振宇在没有和自己队友沟通的情况下把唯一一张复活牌送给对方,引起了队友的不满;同时,不知道和对方队友先沟通再接受的许吉如也遭受了大家的非议。
这都是缺乏共情意识的体现。当然,这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恶果。
无可否认,人际关系是一张大网,每一个节点都是问题的关键。
在与他人相处中有了隔阂,要主动引雷导雷,这不仅彰显了个人修养风范,也能化解矛盾,走出困局。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有句经典名言,正说明了我们在沟通中树立“避雷针”的真谛,在此送给大家: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避雷针效应”全文导图
结语:
当发生矛盾时,想与他人和解?“避雷针效应”就是一份和解书。
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但是我们可以化解矛盾。
在化解矛盾时,注意提前建立两种心态:冷静和宽容,想人所想,做人所做,用行动告诉别人:我是真诚地和你沟通。
当然,塑造阳光思维才是我们处理任何人际矛盾的法宝。拥有一颗平常心、乐观心,享受与他人相处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用共情意识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圈,并最终受用。
一起学习,共勉。
也许你还想知道杀人回忆结局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