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
“知青上山下乡”,最早提到大概是66年,最早开始下放农村的是:67、68、69年(称为老三届),真正结束时间:是77届最后一批,七九年连锅端抽返回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号召发动的,前后也有十年之久。当时的背景: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就业面临着很大压力,而农村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荒种地,解决温饱问题。
延伸阅读
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何评价?
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评价:1.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
2.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3.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4.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大量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村带来新的种植理念,引导农业发展。
5.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给知识落后的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以后政府执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
6.从某种程度上位终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哪年开始的?
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1968年12月开始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了哪些地方?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关东的北大荒去垦荒。
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垦区。
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名词解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当时六六屆,六七屆,六八屆毕业的初中,高中生,全国上下一片红。全部到边疆去,到生产建设兵团去,去农村插队去,轰轰烈烈,史无前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
知青上山下乡,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主要目的是垦荒,以志愿者为主。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政府加大了推进力度,主要目的是疏解城市人口,以社会闲散的年轻人为主。
文革开始后形成高潮,有政治、经济、军事多重目的,以中学应届毕业生为主。
文革结束后不久下乡结束。
总数约1700万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得与失?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各有得失,得失因人而异。文化大革命实行上山下乡,高中毕业、待业青年等基本都要上山下乡,投入农村广阔天地。
好处是热血青年投入农村,可充分得到人生体验,吸收乡村新鲜空气,很快成长锻炼,充足时间学习,为以后工作增加资源和城乡积累。
不足之处在于,耽误了在校学习时间,荒废了一批人,迟迟无法返城生根在农村结婚生子,与父母天各一方;返城工作后,大多是工人身份,知识面不足,部分企业早早倒闭失业。
什么是知青上山下乡?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有报道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