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图作品赏析?
长江万里图是夏圭所创作的宋代古画。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
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
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
延伸阅读
1968年张大千的著作是什么?
1968年张大千的著作是 长江万里图
我国知名画家张大千在1968年时创作了著名的《长江万里图》,长江万里图是绢本设色国画,现在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长江奔流而下,越过三峡,过江陵,纳百川后投入大海,体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万年旅居海外,思念故乡而创作的。人越到晚年,对故乡的思念越深,因此我们经常能在张大千的画中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同时,正值同乡张群八十大寿,长江也是他们共同熟悉的景色,张大千就用长江万里图作为庆祝其寿辰的礼物。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1])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长江万里图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你好, 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行图上的诗、迷离的春草,百折千回向东去,画中迷蒙的江波。
江水东流万里长,百回千折都能触发作者思源的念头?凝视着画面,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江水滔滔。三巴春霁雪初消,又无一不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怀想,他仿佛又听出了三峡的风声,不由得牵起一阵阵辛酸。诗从长江上游的岷山写起。途中的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自己也如江水一样飘流不定,滔滔江水。烟波草色时牵恨,一泻千里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猿声,滚滚东流,不禁触目断肠。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希望能够帮到你O(∩_∩)O~
中国之最长江画?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耗尽心力创作的巨幅长卷画作,为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把长江发源自青海以后,流经大千家乡四川,从岷江索桥开始,直至江苏入海的沿途景色尽收眼底,沿岸屋宇、舟帆、山岚、云雾、远山、近水、林瀑、城垣等疏落有致,千岩万壑,延绵不绝。
此卷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蜒交错;然后采用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豁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山城水廓错落衔接,风帆处处,制造深远苍茫的空间。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崇明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
画卷点化东坡诗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主要景点起自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可以从画中明指的有岷江、都江堰、索桥、导江、玉垒、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三镇、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岛出海为止。洋洋洒洒近二十米的长江胜景,在大千的笔下,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粗放与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中国第一幅长画卷是哪一幅图作者是谁?
中国第一幅长画卷是《长江万里图》,此图为明代吴伟传世水墨写意山水画中仅见的长卷巨制,描绘了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等。长卷构图起伏多变,意境浩荡而含蓄,江山壮美而显生机;用笔简逸苍劲,横涂直抹,峰壑毕露,枯湿浓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集中反映了画家以气势取胜的艺术特色。
张大千68年画什么最出名?
《长江万里图》是现代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宽53.2厘米,长1979.5厘米(近20米),现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1968年张大千画的20米长的画叫什么名字?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宽53.2厘米,长1979.5厘米。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当时正值同乡张群八十大寿,长江是他们十分熟悉的故景,用此庆贺其寿辰。作品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